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22  浏览次数:391次

  作者:侯霖,魏汝云,齐惠景,栾庆平  作者单位: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神经功能重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神经功能重建组同时接受神经功能重建仪治疗。结果 治疗8 w后两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表现更明显(P<0.01)。结论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明显。

  【关键词】 神经功能重建,抑郁,治疗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约为41%,而抑郁又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心身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抗抑郁药物作用其效慢,病人依从性差,神经功能重建治疗是基于脑的可塑性理论〔1,2〕,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和大强度不断刺激与学习,大脑中的树突会大量生长。本文对30例PS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2006年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患者22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②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③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可有轻度言语功能障碍,但能配合检查。④既往无精神病史及脑卒中史。所有病人在入院后第2、4及8周进行HAMD评分〔4〕,17项评分≥17分,并持续2 w以上,诊断为PSD,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5(平均55.6±6.8)岁,脑梗死44例,脑出血16例。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二组间一般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情况下,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组同时接受神经功能重建仪治疗,采用丹麦丹密特公司生产的AM8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治疗分3期:①主动运动达阈值。②刺激奖励期。③放松期〔5〕。在第1期中要求患者做主动性训练,通过视觉观察自己的肌肉活动情况。每一次的阈值视患者上一次的肌电情况而定。先训练上肢近段关节。再训练远段关节。控制阈值大小的目的在于当训练疲劳导致异常的运动引起肌肉张力增高时,将阈值降低〔6〕。在这一期中,要求患者在正确的动作下努力达到阈值。如果动作不正确,患者可看到肌电图达到阈值很难。第二期只在当患者达到阈值后才给予奖励性刺激。刺激的大小一般以达到要求的关节活动度为界。同样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疲劳时,为防止不必要的肌张力增高和错误的运动模式,应提高刺激强度,在放松期要求患者观察EMG值,该值越小越好。神经功能重建技术强调患者的主动运动。当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运动达到阈值后给予奖励性刺激(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反射性抑制痉挛肌的兴奋)。通过主动运动增大关节活动,缓解痉挛〔7〕。

  1.3 疗效评定

  采用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cores of nervous functional deficiency,SNF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回归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

  2 结 果

  2.1 FMA、ADL评分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FMA、ADL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A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评分比较

  2.2 HAMD评分

  治疗前、治疗4、8 w后进行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4 w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8 w降低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 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 w降低更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8 w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HAMD的评分变化

  2.3 治疗前、后HAMD、FMA、ADL差值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8 w后HAMD、FMA、ADL差值分别为13.8±0.05,13.10±2.25,35.09±8.88;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8 w后HAMD、FMA、ADL差值分别为4.2±1.3;10.2±0.04;16.7±5.64。治疗组各项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HAMD差值与FMA、ADL差值呈正相关(r=0.997 4,P<0.01;r=0.995 2,P<0.01)。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能减轻PSD病人的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PSD的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从25%~80%不等,多数集中在28%~39%之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选择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及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和心理测试方法有关〔8〕。其发病机制与单胺类递质水平下降有关。神经功能重建治疗是基于脑的可塑性理论,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和大强度不断刺激与学习。大、中树突会大量生长。AM800通过在病人治疗部位的肌肉两端各贴一个电极,能准确检测出病人已经不足以致使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将病人意识不到的自身生物信号肌电值,通过视觉和图形反馈展现在病人面前,让病人重新感知自身的生物信号和现存的功能。通过治疗师现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运用运动再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和激发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唤醒”病人的意志过程,让病人重新建立积极、主动和认知过程,主动自发地调节阈值的高低,将自发的肌电信号和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外来的电刺激作为一种奖励融于病人肌肉的主动运动中,形成一个刺激器来自靶细胞的闭环刺激通路,重新学习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加强或建立病人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的残余功能,恢复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在医务人员言语强化指导下,充分调动了患者认识疾病的能力,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治愈疾病的自信心和耐力,把心理状态调至最佳水平,改善抑郁情绪〔9〕。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传芳.情感性精神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91.

  2 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神经康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9):5912.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24.

  5 郑 华.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9):6201.

  6 胡利芳.神经功能重建仪在脑卒中后神经康复中的应用〔J〕.医疗产业资讯,2006;3(15):66.

  7 Kimberley TJ.Functiond and structural plasticity in motor cortex implication for stroke recovery〔J〕.Phys Med Rehabil Clin NAM,2003;14(1):5760.

  8 姚 斌,尹 岭,吴东宇,等.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69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