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中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
发表时间:2010-04-01 浏览次数:530次
作者:吴亚兵 作者单位:435500 湖北黄梅,黄梅县大河中心卫生院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治疗中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36例中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4~5周后,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23例,轻度移位但功能不受影响12例,严重冻结肩1例。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中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方法简单,效果良好,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骨折 手法复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肩部损伤的22%[1],因靠近肩关节且发病年龄偏高,故具有骨折率高、固定困难、不易愈合及容易发生冻结肩的特点,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1998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运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中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闭合性移位骨折(X线摄片证实),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4岁,平均58.6岁;左侧17例,右侧19例;内收型16例,外展型20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 min,最长5天。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以右侧为例),2%利多卡因在骨折端行血肿内穿刺行局部麻醉,第一助手用一宽布带自患者腋下穿过向头侧牵引,第二助手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握住肘部,向足侧牵引。内收型先在内收位牵引再改为外展位牵引,外展型先在外展位牵引再改为内收位牵引,待重叠移位基本矫正后,医生立于右肩外侧,双手四指置于腋下,拇指置于骨折端外侧,相对用力,矫正内外侧移位,再将双手拇指和四指分置于前后侧,矫正前后侧移位。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可用手掌根夹挤以增强力度。在医生双手推按夹挤的同时,远端助手对内收型配合外展,外展型配合内收,并轻轻旋转远端,以利骨折端的对位。经上法后,一般都遗留有向前成角移位。此时,令远端助手将患者上肢置于屈肘前屈位,保持牵引状态,医生两拇指向后按压,余四指向前端提,即可矫正向前成角移位。如成角过大,可将上臂高举过头顶,复位后保持牵引缓缓放下。根据原始移位情况采用压力垫,重点是矫正向前的成角移位,四块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颈腕带悬吊。对不稳定的骨折,尚需配合外展支架。早期每3~5天拍片一次,监察对位情况,随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术后应用止血药如止血敏、止血芳酸等3天,口服活血化瘀类中药。中后期服用接骨续筋类药物。自固定之日起即进行指、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自两周后开始练习肩关节的活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4~5周后骨折基本愈合,即可拆除固定并可做练习梳头动作,一般固定时间不超过6周。
2 结果
本组36例中一次复位成功27例,1周内出现重新移位行第二次复位9例。解剖对位16例,功能对位19例,对位差1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23例,轻度移位功能比对侧略差但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12例,严重冻结肩1例。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系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后常发生前后、内外侧的移位,但一般较少发生血管神经的合并损伤[2]。初期在正位X线片上可见肩关节间隙增宽的现象,多由于关节腔积血引起,与肱骨头半脱位非常相似,此现象在治疗过程后期会逐渐消失。应该注意鉴别。
足够的牵引力是复位成功的关键,对于多数病例出现明显的嵌插或重叠和骨折端的向前成角移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凡复位不成功或容易出现再移位的病例多因向前成角未能完全纠正而引起。因此在复位后要加拍穿胸侧位片以便于观察对位情况,伤肢要置于外展架上,保持外展和前屈位置[3]。
伤后要重视早期功能锻炼,4~5周后即可解除外固定,不必待骨折端出现丰富骨痂方才拆除[4]。对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我们采用的是练习梳头的动作,此动作对肩部的各方向锻炼都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本组发生1例冻结肩是因后期锻炼不及时引起。一些在X线片上显示功能对位的病例通过正确而及时的锻炼比解剖对位的病例恢复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1 尚天裕.中国接骨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89.
2 李占良.坐椅垫腋法整复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正骨,1999,11(7):41.
3 岑泽波,朱云龙.中医正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3.
4 梁启明,张风华.手法整复4块夹板超肩关节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正骨,2002,1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