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粗隆间骨折的微创治疗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727次
作者: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9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收集近2年来65 岁以上高龄粗隆间骨折病例33 例,其中小切口DHS治疗18 例,微创Gamma钉治疗15 例,对手术切口大小、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 33 例均得到随访,小切口DHS组:切口长度为4 cm(3~5 cm),平均手术时间70 min(60~100 min),平均出血100 mL(50~200 mL);微创Gamma钉:切口长度为3 cm(2.5~4.5 cm),平均手术时间50 min(40~70 min),平均出血65 mL(30~100 mL)。对两组进行术后功能评定,优30 例(90.9%),良3 例(9.1%)。结论 小切口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骨折创伤小,是高龄患者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微创;动力髋螺钉;Gamma钉;骨折固定术
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骨折,探讨如何治疗以尽早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创伤及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的经典治疗包括动力髋螺钉,滑动髋螺钉,加压髋螺钉等等。由于是偏心性固定,此类更加适合于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而对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包括粗隆下骨折的治疗,疗效稍差。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髓内系统包括Gamma钉和股骨近端钉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从微创治疗的角度,对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收治33 例不同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33 例。根据改良Evans分型为Ⅰ~Ⅴ型,其中稳定型Ⅰ~Ⅱ型共计18 例,不稳定型Ⅲ~Ⅴ型共计15 例。所有病例均得到完整随访。男性10 例,女性23 例,年龄65~90 岁,平均75 岁。左侧12 例,右侧21 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肾功能不全者共计30 例。所有稳定型18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其余15 例不稳定型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牵引、皮肤牵引。术前完善检查,详细评估患者手术耐受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治疗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2 h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手术一般在伤后7~10 d实施。患者行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或腰麻麻醉后仰卧于骨科专用牵引复位床,患肢外展中立位下先牵引整复,然后内收,内旋患肢约10°~15°,健肢尽量外展,以方便术中侧方位C臂X线透视。在X线透视下行闭合牵引复位,待颈干角基本恢复或接近健侧后固定位置。接下来按照不同的骨折分型,从不同的微创治疗角度分别实施手术。
2.2 小切口动力髋螺钉固定(用于稳定型) 于患肢大腿外侧触及大粗隆,在其远端约2 cm处大致沿股骨颈方向放置1根克氏针,C臂透视下正位位置满意后,记号笔标记克氏针方向。取患侧侧方直切口,沿标记线向股骨头、颈方向钻入导针1枚,方向与股骨干成130°夹角,C臂X线透视下正侧位位置满意。于导针远端作一3~5 cm长的直切口,分离周围软组织,沿导针扩髓,攻丝,拧入主钉1枚;潜行分离股骨外侧软组织,置入1块4~5孔DHS钢板。置入技巧:置入钢板时套筒先朝外,沿肌层间隙紧股骨干表面插入钢板,再翻转钢板,套筒朝内,套入主钉钉尾,拧入皮质螺钉固定。4~5孔钢板可通过导针远端3~5 cm长的切口牵拉,先固定3孔,余留最远端1~2孔可以另外以尖刀片开小切口固定。术后伤口无需放置引流。
2.3 微创Gamma钉固定(用于不稳定型) 自股骨粗隆尖近端1~2 cm处,向近端切开皮肤3 cm,于大粗隆顶点前中1/3交界处,尖锥开口,髓腔锉扩通髓腔封闭端,插入导针。C臂下透视明确导针位于股骨髓腔中央,扩髓,置入标准主钉,然后通过定位器在大粗隆下方向股骨头方向打入导针,然后进行扩孔,拧入螺纹钉及防旋钉,固定牢固。远端经皮拧入1~2枚锁钉。术后无需引流。
3 术后处理 高龄患者,常规抗炎治疗,并送ICU加强监护,避免内科相关并发症出现。微创DHS固定者术后卧床行下肢肌肉舒缩锻炼,术后3 d行髋关节功能锻炼。1周坐起,视骨质疏松情况,一般2周在保护下部分负重,3周完全负重活动。使用微创Gamma钉固定者,1周即可部分负重,2周完全负重活动。
4 结 果 微创Gamma钉术平均切口长度3 cm(2.5~4.5 cm),平均手术时间50 min(40~70 min),平均出血65 mL(30~100 mL);微创DHS术平均切口长度为4 cm(3~5 cm),平均手术时间70 min(60~100 min),平均出血100 mL(50~200 mL)。全部病例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1、3、6、8个月随访复查髋关节X线片,3~4个月全部骨折愈合,双下肢基本等长,无髋内翻畸形。2 例行DHS内固定术的切口皮肤因张力大,术中牵拉致局部发白,出现小块坏死,经积极换药后愈合。1 例Gamma钉内固定患者,术后4个月发现拉力螺钉自股骨头切出,行内固定取出,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1 例Gamma钉术后出现拉力螺钉退钉现象,主要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拉力螺钉在股骨头内位置偏高有关。按照黄公怡疗效评定[2],优30 例(90.9%),良3 例(9.1%)。
5 讨 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同时合并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以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本组统计占近90.9%。治疗过程中易带来种种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原有疾病的加重,合并呼吸道感染。随着内固定器械和临床微创操作技能的提高,对此部分高龄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现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早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3]。然而对于高龄患者这样一组特殊群体,传统方法本身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创伤及术中软组织广泛剥离,伤口渗血多,对术中术后患者全身状况的恢复和骨折愈合有较大的影响。患者术后修复好、早下地、早负重行走锻炼,才能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对于这样一群高龄患者,更有必要从微创的角度对传统方法加以改进。手术创伤大小主要表现为切口减少达到较少的软组织剥离,术中术后出血量的减少两个较为客观的指标。通过采用小切口DHS治疗高龄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笔者认为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a)手术切口明显较小。利用术前单枚克氏针C型臂下准确定位,于克氏针远端作一仅约4 cm长的手术切口(传统切口约13~15 cm),较少剥离周围软组织,基本不干扰粗隆骨折断端间的血供。b)手术本身出血量减少。由于手术极少剥离周围软组织,故术中渗血明显减少,并且术后局部不放引流,利用对小切口局部加压包扎,进一步减少术后渗出。本组手术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DHS出血量[4,5](平均275 mL)。c)手术时间减少。选用稳定型骨折,本身不需过多的牵引复位,另外手术本身对软组织剥离减少,手术操作者熟练的操作技术,都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但如果患者体态肥胖,采用该小切口,对切口的良好暴露确实有困难,我们根据需要对切口作了必要的延长。d)DHS钢板的放置。钢板如何放置很大程度影响我们手术切口的大小。术中我们将套筒朝外将钢板插入肌间隙,然后翻转钢板,套筒套入主钉尾部。这种方法本身难度并不大,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思路的更新。DHS在稳定的不复杂骨折的治疗方面效果良好,对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许多学者认为髓内固定系统有着生物力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其中以Gamma钉和PFN最常用。Gamma钉力矩短,抗弯应力强[6],骨折不稳定时,Gamma钉对股骨矩的加压应力增大,但对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的应力几乎没有改变,同时使外侧皮质受力很小[7]。笔者认为使用Gamma钉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伤口并发症及全身并发症,对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本组手术切口仅需3 cm,平均时间50 min,平均出血65 mL。这样小的手术创伤与Gamma钉短、精确度高、操作相对简单有关。闭合复位本身较少干扰骨折端血运,因而愈合率高,感染相对减低,患者术后能够较早下地。但是笔者也发现,Gamma钉术后发生退钉、股骨头切割现象,这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股骨头颈内螺纹钉过于偏上有关[8]。虽然有研究报道髓内钉固定失败率仍然达到7%[6],但其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治疗的优势,一直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尽可能恢复伤前的生活质量、生活能够自理才是我们手术的目的。理论上讲高龄患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就可避免高龄患者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脏器功能低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术前我们先对骨折进行分类,稳定型予小切口DHS术,不稳定型予微创Gamma钉治疗。我们本组33 例病例统计也表明,将这两种方法各用于最适合的骨折类型,并且在切口设计上加以改良,结果表明手术切口小、术中剥离少、出血少、下地负重早、功能恢复满意。因而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是治疗不同类型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Tyllianakis M,Panagopuoulos A,Papadopoulos A,et al.Treatment of extracapsular hip fractures wi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ial(PFN):long term results in 45 patients[J].Acta Orthop Belg,2004,70(5):444454.〖1〗 [2] 黄公怡,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84,4(6):349353.〖1〗 [3] Dec J,Gazdzik TS,Wojcik B.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hip treated with dynamic hip screws(DHS)[J].Chir Narzadow Ruchu Orthop Pol,2001,66(2):167171.〖1〗 [4] Baumgaerther MR,Curtin SL,Lindskog DM.Intramedullary versus ex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J].Clin Orthop,1998,(348):8794.〖1〗 [5] Saarenpaa I,Heikkinen T,Jalovaara P.Treatment of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A comparison of the Gamma nail and the dynamic hip screw:shortterm outcome in 58 patients[J].Int Orthop,2007,31(1):6570.〖1〗 [6] Valverde JA,Alonso MG,Porro JG,et al.Use of the Gamma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J].Clin Orthop,1998,(350):5661.〖1〗 [7] Mahomed N,Harrington I,Kellam J,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Gamma nail and sliding hip screw[J].Clin Orthop,1994,(304):280288.〖1〗 [8] Hesse B,Gachter A.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the gamma nail[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4,124(10):69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