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股沟内环的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4-04-28 浏览次数:798次
儿科疾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严重影响。利用传统手术方法对该疾病进行治疗,对患儿创伤比较大,并且在完成治疗之后也容易出现复发,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选择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分别利用传统手术方法与腹股沟内环横切口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所有患儿均与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12岁,平均(8.5±3.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13岁,平均(8.4±2.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中患儿利用常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儿利用腹股沟内环横切口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利用氯胺酮对所有患儿行全身麻醉。选择其左侧或者是右侧的与下腹部的内环口下方距离0.5 cm的横纹处行微小切口,在标记处仅将皮肤全层利用尖刀切开,从而避免对下腹血管造成损伤。利用纹氏血管钳,以腹股沟管方向为指向,对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行交替钝性分析,要达到提睾肌,将提睾肌的表面筋膜提起,对提睾肌进行钝性分离,在患儿精索内侧将白色疝提起于切口外,确认之后将疝囊切开,助手可用一手食指将疝囊伸入并将其向上提起,另一手对精索向反方向适当牵拉,手术医师将疝囊外侧的疏松组织用镊子提起,用电刀沿着疝囊壁边对精索及疝囊壁之间纤维束行分离,将其游离到能够看到腹膜外的脂肪以及狭窄疝囊颈处,之后再将其向高处游离,距离大约为 0.5~1.0 cm,对疝内行检查确定无内容物,用4号丝线在尽可能高处对患儿行结扎加缝扎,将多余疝囊除去,疝囊剪断之后,其近端自然缩回到腹腔内,对其充分止血,在阴囊外对睾丸行牵拉使之复位;对于女性患儿,将子宫圆韧带作为寻找标志,若发生严重粘连,在必要情况下可将其与疝囊一同行超高位结扎。皮下组织缝合1针,皮肤切口在对合好之后,利用小纱布块对其进行加压,还要使用静脉输液敷贴进行粘合固定,手术结束[1-2]。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成治疗之后,两组患儿均手术成功,对其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阴囊水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疝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较而言,腹股沟内环横切口方式所具有的优点就是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并且比较美观。该种手术方式是沿着皮纹来进行操作的,一般都在2 cm之内,出血较少,分离面较小,手术后的反应比较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低。小儿腹股沟管比较短,并且其组织弹性比较丰富,不必将外环口切开,即可行高位疝囊结扎术,使腹股沟的完整性得以保持,避免对髂腹下以及髂腹股沟神经造成损害,从而避免疝复发。这种手术方式入路比较简单,能够使手术步骤得到大大简化,从而使手术时间缩短,进而缩短其住院时间,使住院费用也得以大大减少[3-4]。综上所述,对腹股沟斜疝患儿,利用腹股沟内环横切口方法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比较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并且疾病的复发率比较低,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进行进一步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梅 勇.小儿腹股沟斜疝横切口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1,12(20):17.
[2] 赵志峰,夏春晓,张新征,等.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5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1(11):2578.
[3] 陈争光,吴翠云.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例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6(11):627.
[4] 陈 栋.下腹小横切口治疗16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10,20(22):2899.
[收稿日期:2013-11-30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