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84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833次
在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当中,腺性膀胱炎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该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尿急、尿痛以及镜下血尿等,如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肾积水等[1]。由于该病不具备典型性的临床特征,所以要经过病理活检以及膀胱镜检查之后才能确诊。笔者分析了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为84例,男41例,女43例;年龄 47~70岁,平均(58±2.1)岁;病程30~9.5年,平均5.2年。临床症状包括排尿不畅、肉眼可见血尿、尿急、尿痛以及尿频等, 84例均经过活检与内镜检查,并已经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为 8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联合灌注治疗,80例中6例患有膀胱结石,对于这6例患者,则先采用碎石术进行治疗后,才行电切术;其余4例患者病情较轻,仅采用药物灌注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使电切功率保持在50~300 W之间,如为乳头状病变,则将病变部位切除即可;如出现慢性炎性反应,则在行电切的基础上进行电灼;如病变部位已经出现滤泡以及水肿现象,则加大电切以及电灼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应使电切深度到达黏膜下层或者是肌层。完成手术之后,将导尿管留置于患者体内,给予抗生素,同时利用丝裂霉素溶液进行灌注治疗;每周灌注一次即可,灌注治疗时间为6周。
2 结果
采用电切术以及灌注药物的方法对84例患者进行治疗后,血尿、尿急、尿痛以及尿频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痊愈的有72例,10例好转,复发的为1例,其余1例无效;在治疗的过程中,无一例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对于腺性膀胱炎出现的原因,医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多数临床研究学者认为尿道梗阻、膀胱结石以及慢性炎性反应等可能是致病的主要诱因,患者多因下腹胀痛、尿频、尿急而来院就诊[2]。为了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通常会采用膀胱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病理活检,只有经过两项检查,且检查结果与诊断指标相符,才能确诊。该病产生的机理如下:当膀胱病变发生时,患者的膀胱黏膜化生情况会发生改变,在发生病理改变的过程中,移行上皮不断增生,侵入黏膜表层,形成Brunn巢;Brunn巢当中存在一个空腔,在空腔当中含有大量清亮液体,这些清亮液体即为炎性液体,当炎性液体达到一定的量时,便会形成囊性膀胱炎;另外,慢性炎性反应形成后,Brunn巢当中的空腔表层就会逐渐转化为立方上皮以及柱状上皮,这两类上皮形成后均可以分泌出黏液,并使囊性腺逐步转化成黏液腺,腺性膀胱炎便由此产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黏液腺还是囊性腺均可能导致的膀胱炎,而炎性病变以及 Brunn巢是引发膀胱组织出现黏液腺与囊性腺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证实,腺癌以及腺性膀胱炎患者体内均存在Ras基因蛋白,且两者的基因蛋白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这就说明该病可能发展成腺癌;因此,要积极治疗患者,避免膀胱炎向癌变的方向发展。在治疗腺性膀胱炎患者时,最关键的步骤为,将诱发疾病的因素去除或加以抑制,例如膀胱结石、尿道梗阻以及慢性炎性反应等,以便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并有效治疗膀胱炎 [3]。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临床治疗方法,例如电切术治疗、电灼术治疗、开腹手术治疗以及灌注治疗等。本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电灼术、电切术以及药物灌注,即在实行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切除病灶,术后将导尿管留置于患者体内,同时行灌注治疗。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在实行电切术的过程中,如遇滤泡性病变以及瘤样病变等,应保证切割到深肌层以及浅肌层,以便确保可以完全清除病灶;如手术中发现前列腺存在增生组织,则应将其一并切除,对于存在结石的患者,则在碎石后将结石取出,并行电切术。电切术具有创伤小以及出血少的优点,且能够有效预防术后病痕的出现,如尿道口病痕以及膀胱颈口病痕等,因此,在治疗患者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电切术;运用电切术还能够膀胱周围所出现的病变组织切除。相关研究发现,处女膜以及女性尿道发生病理改变也可能是引发该病的诱因,所以为了能够防止疾病复发,则应对尿道外口进行整形或切除处于病变状态的处女膜。如患者的输尿管口出现病变或腺性组织周围存在慢性炎性反应,则可以应用电灼术进行治疗[4]。当患者不同意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时,则临床医生应要求其定期对膀胱病变组织进行化疗,并及时来院复诊,以便能够避免疾病发展为癌症;如果在手术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见好转,且灌注治疗无效,则应改变常规注药方法,利用三角区进行注药,以便可以改善临床疗效。此外,如果膀胱黏膜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或患者没有出现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则应避免使用侵入性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直接进行灌注治疗等。在本组84例患者中,行外科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为80例,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为4 例,治疗后临床疗效均较好。在术后进行灌注治疗对于预防疾病复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手术中切除的病变组织或者是通过肉眼观察到的组织仅仅是比较明显的病变部位,在进行手术之后,患者体内还可能残留部分微小的病灶,所以为了能够消除病灶,则应进行灌注治疗。在本研究中使用的灌注药物为丝裂霉素,丝裂霉素提取自链霉素,具有抑制RNA以及DNA复制的作用,在灌注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患者的病变细胞,从而发挥出杀灭病变细胞以及抑制病变细胞活性的作用,当病变组织当中的细胞增生速度得到抑制之后,黏膜上皮组织便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从而使膀胱炎得以治愈[5]。另外,正常体细胞并不会大量吸收丝裂霉素,所以,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以进行多次灌注。综上所述,腺性膀胱炎具有致病原因不明、诱发因素多样的特点,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如不注意采用合理的方法,将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者是出现不断恶化的现象。对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尽量将疾病的诱因以及病因找出来,对于不同的诱因,如慢性炎性反应以及尿道梗阻等,应根据组织病变程度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实践证明,只有保证基础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并将膀胱炎的诱因去除才能有效治疗该病。此外,如检查发现患者的膀胱黏膜存在大范围的病变,或者是在治疗中发现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则临床医生应当叮嘱患者定期复检,从而做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
4 参考文献
[1] 黄树声,李伟东,黄桂晓,等.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2,18(27):935.
[2] 邓 刚,韩 刚,洪宝发,等.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与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比较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1,12(10):501.
[3] 刘 凡,余克花,李 彤,等.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15(25):725. [4] 王 慧,沈建强.盐酸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交替膀胱灌注对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 . 中国现代医生,2013,10(26):1321.
[5] 蒋泽波,梁俊明,李妮君,等.超声诊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0(25):624. [收稿日期:2013-07-19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