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7-20 浏览次数:405次
作者:牛家兰 作者单位: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1~2周,对照组进行自我功能锻炼,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于入院及4周时采用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情况。结果 训练后4周时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患者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恢复明显。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功能恢复,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低,致残率高,如何减轻其所致的残疾程度,让患者回归社会,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神经康复功能锻炼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何时开始康复训练,专家观点一致认为早期训练好。为此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144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急诊入院,经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意识清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为36.72±9.90,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为32.97±21.13,病程1个月左右。随机分两组:康复组72例,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44~86岁,平均(67.38±10.26)岁;梗死范围16~30 mm 59例,31~50 mm 13例。对照组72例,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38~82岁,平均(66.74±11.58)岁;梗死范围16~30 mm 61例,31~50 mm 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药物治疗、既往史及治疗和康复训练前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等方面进行检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同时,对照组进行自我功能锻炼,康复组入院后实施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分4期,每期1周。4周时,对两组患者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康复训练4期的训练内容如下:
Ⅰ期:卧床期训练。患者入院当天以良肢位摆放为主[1]。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肘关节伸直呈18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期间每1~2 h翻身1次,配合被动活动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及外展,以不引起疼痛为度,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稍恢复,逐渐增加平卧位角度。
Ⅱ期: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维持30 min,渐加10°训练,直至90°能床边坐起,再进行坐位平衡练习。移至床边坐位方法,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向轮椅转移方法,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此期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如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持勺、刷牙、梳头、穿衣脱衣等。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进行站立训练。
Ⅲ期: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保证正确的站姿,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Ⅳ期:步行训练。当患者站立15~20 min无疲劳感时开始步行训练,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若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2]。
1.3 评定方法[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为正常,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1~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46~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1~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肢体活动功能采用FMA(Fugl-Meyer-Assessment)评分:正常为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两组分别于入院及4周时各评定1次。
1.4 统计学分析
入院及4周时由专人对两组进行定期、单盲评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训练后4周时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1 两组患者ADL(Barthel指数)与FMA(Fugl-Meyer积分)比较(略)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的组织,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出现不可逆性改变。药物治疗仅仅挽救坏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的缺血组织,通过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侧枝循环等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可见其功能很好地恢复靠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实现。早期康复训练利用训练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细胞,调节其兴奋性,获得正确运动输出,促进实质性的康复;而且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有着积极作用。
根据神经系统可塑性和功能重建理论,临床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促进突触的再生,实现功能代偿,使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以运动模式恢复[4,5]。表1可见康复组患者指数和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患者在发病24 h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让患者肢体处于良肢位摆放,保证肢体功能位,同时在4个时期接受安全有效、科学合理康复训练,4周时72例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到中度运动功能障碍阶段,日常生活活动只有轻度功能缺陷,而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在明显运动功能障碍阶段,日常生活活动才恢复中度功能缺陷的范围,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促进作用,并且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就越大。所以临床上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早期制定个体化分期康复训练方案,让患者在接受神经内科治疗的同时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有利患者早期获得随意、协调、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建立。
我们在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体会到其重要性,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与黄颖琼等[6]研究相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本组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后,最大限度改善了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娟,郭秀君.良肢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2]巨保东.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影响.安徽医学,2008,29(5):510-511.
[3]饶明利.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4-345.
[4]何其英.康复锻炼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6(15):2319.
[5]高晓平.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安徽医学,2008,290(5):488-490.
[6]黄颖琼,叶俊英,王淑琼.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现代护理,2008,8(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