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凯格尔运动法介入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1-03-31  浏览次数:466次

  作者:姜武佳,朱晓红 作者单位: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目的:探讨凯格尔运动法介入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预防。方法:将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在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PK)的患者术前3天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凯格尔运动,观察术后尿管拔除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持续时间的比较。结果: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全程、系统、规范的凯格尔运动法(盆底肌锻炼),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对缩短术后尿失禁持续时间有积极作用。结论:它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改善了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了患者自尊的需要。

  【关键词】 凯格尔运动法 前列腺电切术后 尿失禁 预防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比较满意的手术方法,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但术后前列腺窝局部的炎性水肿,膀胱的顺应性降低以及术中尿道外括约肌的轻度损伤均可在拔除导尿管后患者出现压力性或急迫性尿失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从2005年10月始对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全程系统的凯格尔运动(盆底肌锻炼)。并对此项锻炼的方法上、时间上进行了改进,经过了1年多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年龄58岁~86岁,平均年龄73岁。术前根据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均确诊为前列腺增生,行B超、尿动力学检查,无耐受失禁及神经系统疾病,无下尿道外伤史,尿常规检查阴性。

  1.2 分组 将患者入院时按单号、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实验组术前3 d开始进行系统的凯格尔运动(盆底肌锻炼);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1.3 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评估,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入院后即对他们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明确此项训练的必要性,征得患者同意并取得配合。术前3 d采取集中训练,把病房需做训练的患者集中在一起,有专门的康复护士示范指导,确保训练的有效性。术后有所在护理小组的三级护士督促指导,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具体操作方法是:术前取仰卧、坐位及站立姿势,其步骤为:在初期,若会阴肌肉收缩无力,可做以下运动以加强肌肉收缩力。仰卧姿势:双膝屈曲约45°,双膝用力向内收缩内侧肌肉。双膝曲起,提起臀部。双膝屈曲45°,收缩肛门肌肉。当掌握了收紧会阴肌肉时,运动时尤其要注意收紧会阴肌肉。仰卧时,双膝微分约45°,收紧约5 min/次~10 min/次,然后放松10 s,重复10次。全身自然放松坐在椅子上,双膝微分(约与双膝垂直)上身微向前倾。双手平放在大腿旁或大腿哂纳感;骨盆底肌肉适量上抬椅面,收紧会阴肌肉以至会阴肌肉离开椅面,适量维持10 s,重复10次。站立时,双腿微分与双肩垂直,收紧会阴肌肉,维持10 s,然后放松,重复10次。告知患者在排尿过程中有意识做中止排尿动作,然后再重新开始排尿。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的卧床期间:嘱患者做肛门会阴的收缩运动,即腹部、会阴、肛门同时收缩,感觉肛门有收缩、强劲有力,且每次持续收缩30 s以上有效。每日早、中、晚锻炼3次,每次连续缩肛100下,每次不少于30 s。运动时观察留置尿管的尿液颜色变化(以肉眼观察是否出现血尿为依据)以及运动时膀胱痉挛的频率是否增加,如出现上述症状,减少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此项运动直至尿管拔除结束,个别患者延续到尿失禁痊愈。

  对照组常规在术后拔除尿管前无血尿情况下定时夹毕尿管,锻炼膀胱功能。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两组患者发生尿失禁后的持续时间。

  1.5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 实验组50例,尿失禁21例,尿失禁发生率42%。对照组50例,尿失禁40例,尿失禁发生率80%。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K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比较(略)

  2.2 两组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 实验组21例患者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2.24±1.73)d,对照组40例患者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6.63±3.11)d,实验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持续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K术后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比较(略)

  3 讨论

  3.1 男性盆底肌的功能[1] 盆底肌是由尿道括约肌、提肛肌、肛门括约肌组成,其功能有:支撑腹腔脏器:肛提肌由耻尾肌和髂尾肌组成,两者与坐骨尾骨肌一起形成一个支撑盆腔内脏的肌肉隔膜,以对抗因腹内压增高所致的盆腔脏器下垂,盆底肌有2、3、4骶神经根支配;维持大小便控制:男性排尿机制的实施由膀胱颈部尿道内扩约肌的非自主平滑肌纤维和马靴状尿道外括约肌的自主横纹肌纤维以及环绕的盆底肌完成,盆底肌和尿道外括约肌有2/3的1型纤维(慢收缩需氧氧化纤维)和1/3的2型纤维(快收缩纤维)组成。在腹内压增高时,慢性纤维维持具有维持作用而快收缩纤维有助于提高尿道关闭压;有研究证明[2,3],盆底的肌肉筋膜和韧带是连接提肛肌至尿道的主要组织,对尿道发挥收缩作用。

  3.2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的原因 术前前列腺窝局部水肿、刺激外括约肌关闭的失灵,术前存在不稳定性膀胱或膀胱顺应性降低;增生腺体长期压迫,使其处于伸长状态;电切尖部组织时,高频电流对尿道外括约肌造成轻度损伤。

  3.3 盆底肌的功能训练[4] 应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肌训练:男性应力性尿失禁可因前列腺切除后损伤括约肌引起,位于膀胱颈的尿道内括约肌由于前列腺的整体切除而被损害,因此排尿控制将依赖有功能的尿道外括约肌,它可以通过盆底肌而得到加强;急迫性尿失禁的盆底肌训练:长期刺激盆底肌能降低膀胱逼尿肌代谢水平,有效缓解急迫性尿失禁;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盆底肌训练:在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由于扩约肌受损,患者可以出现术后尿控障碍,文献报道[5]:盆底肌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力,使损伤的尿道括约肌恢复其正常张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尿失禁的目的,因此,在行前列腺切除之前行盆底肌训练可防止或减少尿控障碍发生的危险。实验组患者入院后术前3天即系统地进行规范的盆底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特殊指导,实行常规护理,从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管是尿失禁发生的例数上还是尿失禁发生持续时间上,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规范的凯格尔运动(盆底肌锻炼),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对缩短术后尿控障碍持续时间有积极作用,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改善了预后,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了患者自尊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所以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其方法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损伤、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谷贵山.男性盆底肌的功能锻炼[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23(2):64.

  [2] 孙智晶,朱兰.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产科进展,2000,10(1):6364.

  [3] 李龙坤,宁波,张兴洪.电刺激盆底肌对膀胱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12):738739.

  [4] 王永明,谷贵山.男性盆底肌的功能锻炼[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23(2):65.

  [5]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042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