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丝裂霉素C灌注法预防初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发表时间:2009-12-23 浏览次数:552次
作者:李映川,姜 睿,何 毅,陈同良,粟宏伟,龙汉安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 泌尿外科;2. 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 改进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方案,提高其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62例初发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随访5年。结果 肿瘤5年复发率常规组为55.2%,改良组为32.8%,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膀胱不良反应常规组10例,改良组12例,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预防初发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癌;丝裂霉素;复发;治疗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容易复发,丝裂霉素C(MMC)是常用的膀胱化疗灌注药物,有助于预防术后肿瘤复发。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3月通过改进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方案若干细节,提高了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参与本临床研究的均为初发浅表性膀胱癌(Ta1,G1-2)。术前临床诊断的浅表性膀胱癌在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需经病理检查证实。细胞分化差的G3级肿瘤及膀胱原位癌(CIS)采用BCG灌注,不作为本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0年3月,共有62例患者入选,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40-77岁,平均62岁。以肉眼血尿首诊43例,长期不明原因镜下血尿行膀胱镜检查发现11例,因其他泌尿系统症状行膀胱B超检查发现8例。
1.3 治疗方法与分组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接受TURBT治疗。术后肿瘤组织及肿瘤基底切除的部分膀胱壁组织送病理检查证实。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方案MMC膀胱灌注化疗,改良组接受改良方案MMC膀胱灌注化疗。常规组30例,术后3d开始第一次膀胱灌注治疗,MMC 40mg,质量浓度1g/L,保留2h。以后每周灌注1次,共8周。灌注前后患者不做特殊准备。改良组32例,灌注时间和频率同常规组。主要改进如下:①MMC 80mg,质量浓度2g/L;②灌注前6h至灌注结束前均控制饮水;③灌注前晚及灌注前1h口服小苏打各1片。
1.4 随访 术后随访5年。
1.4.1 膀胱镜检查 第1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第2年每6个月1次,2年以后每年1次,共随访5年。
1.4.2 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术后前2年每月复查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怀疑复发者行膀胱镜检,并作膀胱黏膜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证实。
1.4.3 不良反应观察 不良反应包括膀胱局部不良反应和化疗药物全身毒副反应。灌注前及灌注期间每周查血常规1次,灌注前及灌注后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膀胱局部不良反应参照WHO标准。Ⅰ级:镜下血尿或不需要治疗的排尿困难;Ⅱ级:肉眼血尿或需治疗的排尿困难;Ⅲ级:血尿引起贫血或膀胱刺激症状超过1周或顽固性膀胱痉挛。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 软件包。肿瘤5年复发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法,两组病例肿瘤5年复发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膀胱肿瘤基本构成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及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例膀胱肿瘤基本情况(表1) 两组病例膀胱肿瘤分期、分级构成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肿瘤大小构成、肿瘤数目构成情况经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情况 随访5年,常规组1例失访,改良组2例失访。
2.3 两组病例膀胱肿瘤各时间段复发情况(表2) 常规组5年肿瘤复发率(55.2%)明显高于改良组(32.8%)。经logrank检验,χ2=4.2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病例膀胱肿瘤基本情况表2 两组病例肿瘤各时间段复发情况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常规组出现膀胱不良反应10例,其中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改良组出现膀胱不良反应12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两组病例膀胱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0.1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显著膀胱症状的患者经及时处理均缓解,无1例退出治疗。无1例出现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3 讨 论
膀胱癌90%为移行细胞癌(TCC),其中80%为浅表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SBC)[1]。SBC单纯TURBT治疗后容易复发,因此,根据肿瘤分期、分级的不同需采取不同治疗措施预防肿瘤复发、延缓肿瘤进展。对T1G3和CIS肿瘤一般倾向于BCG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而对其他风险相对较低的SBC则可选用MMC等细胞毒性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
影响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不同灌注药物及灌注治疗方案都与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MMC目前仍然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膀胱灌注药物之一[2],本研究着重探讨了MMC化疗灌注方案改进后对其疗效的影响。
MMC膀胱灌注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次40mg,浓度为1g/L[3]。本组采用的改良MMC灌注方案要求灌注前及灌注期间限制液体摄入,药物剂量增加至每次80mg,浓度提高到2g/L。体外实验表明,增加药物剂量和提高有效药物浓度,可以显著提高MMC膀胱内化疗效果[4]。灌注前及灌注期间限制液体摄入可以减少尿液对药物的稀释,结合增加药物剂量和提高药物灌注浓度的治疗措施,可以维持高浓度化疗药物对残存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决定MMC膀胱灌注疗效的另一重要因素为尿液pH值,灌注期间MMC溶液pH值随尿液的稀释而改变。MMC在酸性环境下极容易失活[5],治疗前服用弱碱性药物,本组应用小苏打,有助于降低尿液对灌注药液pH值的影响、维持MMC灌注期间的药物活性,提高MMC膀胱灌注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良MMC膀胱灌注方案明显降低了初发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5年复发率(P<0.05)。本组研究采用短程MMC灌注治疗方案。对非高风险浅表性膀胱癌是否采用标准疗程膀胱化疗药物灌注,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部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病例研究结果表明,对非高风险浅表性膀胱癌,维持灌注治疗无益[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增加MMC剂量和提高MMC浓度在提高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的同时,未引起明显全身毒副作用。膀胱局部不良反应多为Ⅰ级或Ⅱ级反应,改良组与常规组膀胱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患者出现相对较重的膀胱不良反应,但由于采用短程灌注治疗方案治疗,灌注停止后不良反应有自限性,患者可以耐受,无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的改良MMC膀胱灌注法通过改进灌注方案细节,提高了MMC膀胱灌注疗效,降低了初发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1]Oosterlinck W, Lobel B, Jakse G, et al. Guidelines on bladder cancer [J]. Eur Urol, 2002, 41(2):105112.
[2]Clarke NS, Basu S, Prescott S, et al. Chemoprevention in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using mitomycin C: a survey of the practice patterns of British urologists [J]. BJU Int, 2006, 97(4):716719.
[3]Wientjes MG, Badalament RA, Au JL. Use of pharmacologic data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to design an efficacy trial of intravesical mitomycin C therapy for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J].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1993, 32(4):255262.
[4]杨忠广,许纯孝,马庆铮. 体外膀胱灌注噻替哌和丝裂霉素C的药效学研究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9, 20(10):616618.
[5]Chopin DK, Cattegno B.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J]. Eur Urol, 2002, 42(2):533541.
[6]Bouffioux C, Kurth K, Bono A, et al. Intravesic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uperficial transitional cell bladder carcinoma: results of EORTC randomized trials with mitomycin C and doxorubicin comparing early versus delayed instillations and short term versus longterm treatment [J]. J Urol, 1995, 153(3 pt 2):934941.
[7]Fukui I, Kihara K, Sekine H, et al. Intravesical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mitomycin C and doxorubicin for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 of maintenance versus no maintenance following a complete response [J].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1992, 30(Suppl):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