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107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刘景生 300130 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医院
刘丽 300130 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医院
王慧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近年来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常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大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诊治的60~8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7例,其中男96例,女31例;年龄61~83岁。均依据WHO高血压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肾炎及肾病患者、糖尿病及其他一些影响脉压的疾病(如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每个患者24 h脉压的平均值分为脉压4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组(51例)和脉压>60 mm Hg组(7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方法
受试患者于当日清晨行24 h动态血压及血尿实验室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德国生产的Delmar MODEL P6型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检测频率6∶00至22∶00,1次/0.5 h;22∶00至次日6∶00,1次/h。参数包括24 h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计算出24 h 的平均脉压及其标准差。将24 h 的平均血压的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包括收缩压变异、舒张压变异。将24 h脉压的标准差作为脉压变异的指标。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测定全部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脉压>60 mm Hg组24 h平均收缩压较脉压40~60 mm Hg组明显升高(P<0.01);而24 h平均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脉压>60 mm Hg组与脉压40~60 mm Hg组比较,收缩压变异、脉压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张压变异不明显(P>0.05)。 见表2 。表2 2组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略)注: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P<0.05,#P<0.01
2.2 2组血、尿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脉压>60 mm Hg组血、尿β2MG、mAlb、BUN、Cr均较脉压40~60 mm Hg组增高(P<0.01),表示其肾损害亦较脉压40~60 mm Hg组严重。见表3。表3 2组血、尿β2MG、MAlb及BUN、Cr比较(略)注: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P<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血管僵硬最常见的原因。脉压增大本身是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表现,是导致动脉损害和致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以脉压作为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其预测价值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优越[1]。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不仅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有肾脏损害[2]。因此,本研究采用24 h动态脉压作为研究指标。通过对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肾功能指标等检查,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脉压增大可使肾脏高灌注,损害肾小球基底膜,早期表现为尿微量蛋白排泄率增加,严重时可造成肾功能损害。本研究中脉压>60 mm Hg组,血、尿β2MG、mAlb、BUN、Cr均较脉压40~60 mm Hg组增高(P<0.01)。说明增大的脉压对肾脏的损害有一定影响。这与近年来研究结果相一致[3] 血压变异性是指随着生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血压不断地波动以保持器官有足够血流量,这种血压波动程度为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血压变异独立并显著地与高血压引起靶器官损害相关。本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脉压越大,血压变异越明显,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和脉压的变异,舒张压的变异不明显。因此,血压与器官损害的关系,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可能还涉及血压变异的程度。
多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主要强调舒张压,而收缩压常被忽视。近年流行病及临床研究的大量证据进一步提示舒张压增高常不能代表高血压的严重性,相反它常见于年轻人及高血压的早期,而收缩压及脉压常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4]。特别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占很大的比例,脉压增大的发生率远远高于中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脉压的降低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可能起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Stanley S,Flanklin MD,Shehzad A,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Framiny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1999,100:354360.
2 Cuspidi C,Macca G,Sampieri L,et al.Target organ damage and nondipping pattern defined by two session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recently diagnosed essential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ypertens,2001,19:15391545.
3 Michael D,James N,Michael W,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using pulse pressure in the first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Hypertension,2001,10:793797.
4 Dstan HP.50 h anniversary historical article.Hpertention.J Am Coll Cardiol,2000,35(5Supl B):10B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