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669次
作者:董黎霞,严印珍 作者单位:万荣县卫生监督所,山西 万荣 044200
【摘要】 目的:为提高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愈率,促使胸腔积液迅速吸收,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等后遗症。方法:在我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病例中选择一部分病例进行观察。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西药化疗方案和中药治疗。对照组只用西药化疗方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胸膜肥厚粘连 治愈率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除具有结核中毒症状外,最典型的就是:胸痛、胸闷、气短。西药抗结核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疗程长,见效慢,易产生胸膜肥厚粘连,继而影响肺功能。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50例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系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本院住院患者。治疗组50例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5岁~70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8 d~29 d,平均17 d。对照组48例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4岁~65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8 d~30 d,平均19 d。两组在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胸部X线和B超检查有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呈渗出性改变。临床表现具有结核中毒症状和胸痛、胸闷、气短、叩诊浊音[1]。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抗结核治疗 雷米封0.3 g,利福平0.45 g~0.6 g,吡嗪酰胺1.5 g,1次/d,顿服;链霉素0.75 g~1 g,1次/d,肌肉注射。同时加用强的松30 mg,顿服,10 d减量一次。并在X线及B超下定位抽胸腔积液1次~3次,少量胸腔积液靠自行吸收。
1.3.2 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抗结核治疗药物 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泻肺逐饮,和解清热,利气通络。基本方:柴胡、枳实、黄芩、葶苈子、杏仁、法半夏各10 g,全瓜蒌、茯苓各15 g,赤芍12 g、苡仁20 g、桂枝6 g。加减:胸痛重者加玄胡20 g、香附10 g;腹胀者加大腹皮15 g、桑白皮10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服。30 d为1个疗程[2]。治疗过程中观察胸腔积液吸收及胸膜肥厚粘连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胸部X线和B超检查胸腔积液完全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显效:X线和B超检查胸腔积液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X线和B超检查胸腔积液较前减少,临床症状减轻[3]。
2 结果
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50例中,治愈46例,治愈率为92%;对照组48例中,治愈23例,治愈率为47.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胸膜肥厚与粘连情况比较:治疗组50例中,出现胸膜肥厚粘连者16例,粘连率32%;对照组48例中,出现胸膜肥厚粘连者32例,粘连率是66.6%。治疗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结核性渗出生胸膜炎临床常见,国内外对此常规采用西医化疗,胸腔积液量大时胸穿抽水,对有些年老体弱患者这种方法难以承受。对包裹性胸腔积液采取保守治疗效果差。而祖国医学在这方面却有比较好的优势,在西医化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中医学中“悬饮”范畴,起因多是身体虚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肺虚卫外不固,时邪侵袭所致。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于胸肋,而成悬饮之病。起病较急,多有发热,治以泻肺逐饮,和解清热,利气通络。故方中用葶苈子以泻肺逐饮,柴胡、黄芩和解清热,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杏仁宣肺宽胸气,赤芍、甘草缓急通络止痛,必须注意,由于饮证总属阳微阴盛,本虚标实之候,不可过用寒凉之品,故加用桂枝、苡仁、茯苓温化水饮,利湿健脾。诸药合用使邪去、热清、气畅、痛止。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能加快胸腔积液吸收,减少包裹性积液、胸膜粘连、肥厚等后遗症的发生,使患者临床症状及早改善,缩短疗程,节省费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2] 石君华.周惠香.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
[3] 宋龙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48例[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