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胸外科学》

咳嗽、气促、浮肿、心腔及胸腔内软组织影、三度AVB

发表时间:2011-04-22  浏览次数:542次

  作者:刘虹 杨宇 屈国云 作者单位:410011 长沙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

  【关键词】 咳嗽;房室传导阻滞;深部真菌感染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1岁。因反复咳嗽、咯痰15年,再发伴气促1年于2002年4月25日13∶00从胸外科转入我科。患者于1987年7月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痰,病情迁延,且咯血痰,无发热、畏寒、咯脓痰、气促等不适。1988年入某医院,拟诊“支气管扩张症”,予抗菌治疗,病情无改善,1991年后咳嗽、咯痰明显减轻,无症中带血。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咳嗽。咯白色黏痰。同年9月10日因咳嗽、咯痰2月余,胸 闷、心悸10余天再次入上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CT检查发现纵膈右下方肿块,于10月7日在该院行“右侧剖胸探查术、右下肺叶切除术及纵膈肿块部分切除术”,术中见纵膈右下方肿块呈浸润性生长,质硬,无包膜,侵犯右膈肌,右下肺近肺门处有一直径3cm肿块向左侧纵膈生长,下腔静脉入口处及右上、下肺静脉根部均受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拟诊为“间皮瘤”,但石蜡切片诊断为“纵膈霉菌病,支气管扩张”。术后多次行右侧胸腔穿刺抽出血性胸水,并以“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术后咳嗽、咯痰改善,偶有乏力及活动后气促,曾予“大蒜素”及静脉滴注“大扶康”各1个月。1998年ECG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001年6月因活动后气促,心悸查ECG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2001年7月出现双下肢浮肿、腹胀,2001年9月患者因“活动后气促6个月,加重1月”入住我院,诊断为“纵膈霉菌病,缩窄性心包炎”。同年10月6日在外院经心肌组织活检,诊断为“间皮瘤”,2001年12月16日,再次收住我院。经大扶康治疗20余天,症状无好转,遂于2002年4月4日行剖胸探查术。术中予心包剥离及多处活检,术后仍有气促、腹胀、双下肢浮肿,遂于2002年4月25日转入我科。起病以来,无慢性发热、寒颤、皮疹、皮肤溃疡及真菌病变,无尿急、尿痛,无便血、腹泻,无头昏、头痛,偶有胸闷,无胸痛。消瘦,尿少,约1000ml.d,大便成形,黄色,1~2次.d。食纳可,睡眠欠佳。1997年发现乙肝小三阳,有碘油过敏史。幼时曾患“猩红热、麻疹、肺炎”等疾病,已治愈。有少量饮酒史,已戒。母亲及1姐1兄均患乙肝小三阳。

  体格检查:T37.2℃,P110次.min,R26次.min,BP106.88mmHg(1mmHg=0.133kPa)。慢性重病容,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口唇轻度发绀。心浊音界正常,心率11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腹围97.5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未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浮肿。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pH7.495,PaCO 2 36.3mmHg,PaO 2 72.8mmHg。肝功能:ALT、AST正常,TBIL44.3μmol.L,DBIL20.4μmol.L,A.G=40.2g.L.32.9g.L,PAB85.1mg.L。肾功能:BUN10.78mmol.L,Cr142.2μmol.L,UA450.2μmol.L。肝炎全套:HBsAg(+),抗-HBe(+),抗-HBeIgG(+),PPD-IgG(+),PPD-IgM(-),抗核抗体(-),ESR58mm.1h。免疫全套:IgG23.4g.L(↑),其余正常。胸水常规:黄色,浊,Rivalta试验(+)。细胞总数8.5×10 9 .L,WBC215×106 .L,多核20%,单核80%。胸水培养:阴性。腹水常规:黄色,浊,Ri-valta试验(弱阳性)。细胞总数3.8×10 9 .L,白细胞0.17×10 9 .L,多核0.21,单核0.79。特殊检查:超声心动图示心腔及周围新生物累及范围广;右侧大量胸水及大量新生物附壁;肝大,肝淤血,腹水伴沉淀物;下腔静脉扩大,管壁附着物。

  2 临床病例讨论

  刘虹医师(老年病科):患者的病情有如下一些特点:(1)青壮年男性,病情隐匿,病程长,前后历经15年;(2)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但某一时间内可自行缓慢;(3)病程初期有咯血,此后表现为咳嗽、乏力、渐进性气促,近1年才出现循环衰竭症状,整个病程中无明显畏寒、发热;(4)病变脏器主要累及肺及心脏,病理改变特点为血流动力学紊乱,循环淤血;(5)体格检查主要表现为心功能衰竭;(6)影像学显示心腔及大血管周围实质性包块。从上述情况分析,要考虑与心脏及心包肿瘤鉴别,如:黏液瘤,脂肪瘤,纤维瘤、间皮瘤等。但诊断要取决于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胡建国医师(胸外科):剖胸探查术中见心包脏、壁层广泛黏连,且右侧黏连较紧密,右心房处心包与心肌连成疤痕改变,右心房、右心室心肌呈浸润性向腔内生长,右侧心肌广泛增厚、变硬、舒缩活动消失,肺动脉根部腔内已被异常增生 物充填约1.2,施予心包剥离术及心包、心肌、右室流入、流出道赘生物多处活检。

  杨宇医师(老年病科):真菌在自然界空气、土壤中广泛存在,发酵、酿造工业中广泛使用曲霉菌,毛霉菌常引起食品霉变。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深部真菌感染通常累及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特别是器官移植术后及肿瘤化疗者。患者有乙肝家族史,携带乙肝病毒多年,亦可能为母婴传播所致。因此,存在一定的免疫功能缺陷,从既往史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患者幼时易罹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麻疹等。所以该患者具有深部真菌病的易感性。

  屈晓冰医师(老年病科):另外一种可能引起心脏病变的疾病为淀粉样病变。其特点为淀粉样蛋白物质在组织中沉淀,可以沉淀在局部或全身。病程可呈良性或恶性,这种病变可能是潜在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炎症、肿瘤的部分表现。累及心脏时,常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呈缩窄性心肌病表现,诊断主要根据活检。

  谢景超医师(老年病科):深部真菌病通常发生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糖尿病、白血病、恶性肿瘤、消耗性疾病,使用细胞毒药物或皮质激素时。近些年,深部真菌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日本圣-卢克国际医院分析1987~1996年期间该院1170例尸检,其中40例(约占3%)为深部霉菌病,而临床诊断仅8例。40例中,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占80%以上。病变常累及肺,表现为慢性感染,有低热、咳嗽、消瘦,但无特异症状,肺外脏器常受累。日本东京国立肿瘤中心报道,107例深部霉菌感染者尸检中,55例存在肺外感染,累及脏器包括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甲状腺等,使临床症状多样,诊断更加困难。

  刘幼硕医师(老年病科):患者病程中曾间断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大扶康治疗,但疗程不规范,是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深部真菌治疗宜早,疗程要长。如放弃治疗,病死率可达100%。曲霉菌仅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有效,其有效率分别为38%和39%。两性霉素B的推荐剂量为0.8~1.25mg·kg -1 ·d-1 。脂质体技术使其副作用大大减少。静脉给药控制病情或血清病原学检查阴性后可改为伊曲康唑200~400mg.d,维持1年以上,用药后5~10d可监测其血药浓度,注意勿使用雷米封、卡马西平等通过P-450肝药酶代谢的药物。有资料提示在易感人群中预防性使用抗霉菌治疗,但是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益处。

  伍海南医师(病理科):阅患者1997年手术切片,片中可见较多霉菌孢子及菌丝,从形态上考虑,可能为毛霉菌或曲霉菌,两者在病理切片上鉴别要点为:毛霉菌菌丝较粗大,不分隔,呈直角分叉。要进一步确诊,须予培养,再根据所培养的真菌决定属于何种。1997年的切片中亦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并慢性脓性肉芽肿性炎,少数肉芽肿内有霉菌。2001年10月6日心肌活检片见心肌纤维变性,少数细胞核退行性变。外院曾根据该切片诊断为“间皮瘤”,1997年手术中快速切片亦拟诊“间皮瘤”,这是因为慢性炎症过程中,组织细胞受炎性物质长期刺激增生,可出现间皮样改变,所以组织过少或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时易混淆,但进一步检查即可确诊。

  李代强医师(病理科):2002年4月手术送检心肌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部分心肌被破坏,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心包改变亦同上,部分玻璃样变。右心室流出与流入道赘生物送检碎组织主要为心肌组织,见慢性炎症、纤维化、灶性玻璃样变、炎性渗出、灶性肉芽肿等改变。10余张切片均未见结核结节及霉菌。

  屈国云医师(老年病科):深部真菌病的病死率高达50%,预后极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由于检测手段有限,且操作费时,常使诊断困难。具体诊断方法有:(1)病原体培养,培养阳性可以确诊,但要注意取材是否规范,严防标本污染;(2)病理组织切片寻找病原体,在组织中发现真菌,即可诊断;(3)检测真菌菌体成分,如BDG,即血浆1、3-β-D-葡聚体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4)真菌抗体的检测,在曲霉菌致过敏性反应时,可以考虑;(5)PCR检测真菌 DNA。后3种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值得进一步评价。该患者1997年手术切片诊断霉菌,证据确凿。但2002年手术多处切片未再发现病原体的存在,是否还是能用深部霉菌病解释此后的病理过程变化?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