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661次
作者:闻东作者单位:阜新市中心医院 胸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关键词】 胸壁 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为胸壁良性疾病,但因瘤体巨大,可侵及邻近组织,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出血多,不易彻底切除[1]。1996年—2005年,我院共收治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42岁,平均31岁。均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的胸壁肿块。右侧胸壁3例,左侧胸壁2例。病史5个月~20年,平均13年。胸壁肿块最大者为25 cm×16 cm×10 cm,平均为15 cm×12 cm×4 cm。质软,边界不清。3例体位试验阳性,2例可于体表触及静脉石。胸部X线检查,均发现胸壁软组织影,其中2例伴有肋骨虫蚀样改变。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发现1例血管瘤侵及壁层胸膜,3例行胸部MRI检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均未累及胸内脏器,2例行血管造影。
2 治疗与结果 3例与皮肤有浸润粘连者,手术时在肿瘤表面取梭形切口,2例沿肋间取斜行切口。术中见5例肿瘤均侵及胸壁肌群及多个肋间肌,手术时沿血管瘤边缘正常组织向肿瘤中央部游离。3例彻底切除,2例行姑息切除,1例皮肤缺损者,用旋转皮瓣移植覆盖,取皮瓣处,二期行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中出血400~1 600 ml。2例进入胸腔病人,均于腋后线第8肋间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术区均留置1~2枚引流管,并加压包扎。病理诊断5例均为海绵状血管瘤。特点为腔内层附着单层上皮细胞,外周包裹纤维组织,腔内充满红细胞和蛋白质类物质。 术后随诊2~5年,3例彻底切除者未复发,2例姑息切除者,残留病灶未见明显增大。
3 讨论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其多位于胸壁肌群中,无明显界限,常不规则地延伸至皮肤、肋间及胸内等组织,诊断上需与胸壁其他肿瘤相鉴别。 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生长缓慢,是区别于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病体位试验多阳性,当触及成串的静脉石时,应高度怀疑为胸壁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检查对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决定具体术式有重要意义。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软组织肿块影,明确肋骨是否被破坏;胸部CT和MRI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强化,是诊断血管瘤的重要依据;并对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估手术切除结果提供可靠依据。如术前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供瘤血管,对术中控制出血将起到重要作用,造影同时可行血管栓塞处理,能减少术中出血。血管造影还有利于与蔓状血管瘤相鉴别。 切除胸壁海绵状血管瘤时,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我们体会,手术尽可能在病变边缘正常肌肉处开始分离,如瘤体出血,可缝扎止血后继续分离。对于有瘤体残存,且有出血者,可喷洒生物蛋白胶,同时用带蒂肌肉瓣移植覆盖,效果较好。曾有报道,采用涤纶片缝扎压迫止血获得成功[2]。也有报道向瘤腔内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使瘤腔内压力升高,可暂时阻断血管通路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3]。 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彻底切除,但对于瘤体巨大,已侵入胸内,无法彻底切除者,姑息切除也是必要的,因其可阻断供瘤血管,术后亦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手术难度较大的巨大胸壁海绵状血管瘤,估计术中失血多,可于手术前行血管介入治疗,栓塞供瘤动脉,再行手术切除,可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33-665.
[2] 吴晔明.手术治疗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难点和对策[J].综合临床医学,1995,1:42-43.
[3] 陈华庆,李松春,徐坚方,等.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3例[J].浙江医学,199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