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3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8-03 浏览次数:617次
作者:黄玉,付 丽,白海鹏,闫 农 作者单位:100089 北京,北京市中关村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情况,为临床干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住院冠心病患者50例,由专科医生对其进行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分量表(GDS)评估,入选共30例作为观察组,与随机抽取单纯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血糖、血脂、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数据。结果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发生率较高达60%,女性患者为多。其血糖、血脂水平增高,血压增高,心率偏快,临床心绞痛发作不典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抑郁障碍,是冠心病患者病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了解其抑郁焦虑情绪的存在,对于干预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焦虑;抑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2007年9月—2008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中,根据WHO冠心病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50例,由专科医生对其进行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5分为焦虑障碍;汉密顿抑郁自评分量表(GDS),评分≥11分为抑郁障碍。共30例作为观察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5~78岁。随机抽取同期单纯冠心病20例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8~79岁。
1.2 方法 入院后1~4周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糖、血脂化验,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监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常规扩冠、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心理治疗及抗焦虑(劳拉西泮0.5mg qn或中晚)抑郁(西肽普兰20~30mg qd)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临床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化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 1、表2。表1 两组间生化指标 表2 两组间临床特点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冠心病患者可因躯体不适产生焦虑抑郁障碍,并发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国内徐氏报道,心脏内科住院病人40%合并焦虑,24%合并抑郁。国外Cassem和Hackett在心脏监护病房发现80%有焦虑,58%有抑郁。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迄今未明。认为与遗传、行为类型、环境因素有关。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时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机制使精神运动性和植物神经性活动增多,神经递质(NE、DA、5-NT等)释放增加[1],使血糖、胰岛素浓度、胆固醇水平增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绞痛,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是冠心病患者病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症状不典型,如持续时间延长,部位多不固定,常伴发热感,呼吸困难,窒息感及多汗、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女性患者更为多见。在治疗方面,首先采取与患者交谈,使其对疾病有清楚认识,配合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治疗。经综合治疗可使患者血糖、血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压、心率下降,有助于冠心病的治疗及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展飞.焦虑症临床治疗进展.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2,25(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