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胸外科学》

心胸外科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

发表时间:2009-05-14  浏览次数:1102次

心胸外科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

匡洪

    【关键词】  心胸外科

  [摘要] 目的:分析心胸外科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探索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病人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转入普通病房时,66例患者基本消除不良心理反应,2005年后心胸外科术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已降至13.5%。结论:护理人员术前了解病人,术后根据病人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防御机制,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

  [关键词] 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不良心理反应;护理

  严重胸部创伤和心、肺、食道手术后,患者一般均转入ICU病房,尽管ICU拥有完善的设备,周全的医疗护理,因其病情危重,加之环境和设置特殊,仍有50%的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引起病情恶化,影响愈后[1]。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变化,给予良好的心理援助,对于清醒患者的幸存及康复尤为重要。本文特对近几年来本院心胸外科68例ICU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分析,以探讨降低患者应激因素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本院ICU病房共收治心胸外科重症患者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36.19±16.15)岁。其中,心脏疾病62例,食管癌29例,肺癌22例,贲门癌8例,纵隔肿瘤3例。术后有68例患者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反应,占入住ICU病房患者总数的54.84%。

  1.2  不良心理反应症状、程度及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与调查,经全方位采集信息,68例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4种。

  1.2.1  谵妄与猜疑  患者认知、判断力低下,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不能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猜疑医护人员对自己隐瞒病情,不提供病史,有不适也不讲给医生、护士听,转入普通病房时,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对ICU的护理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主要原因是麻醉刚觉醒所致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

  1.2.2  焦虑和恐惧  患者神志清醒后表现出惊恐万分,两眼紧闭,主诉睁眼后眩晕,有的是一种模糊的不安,有的为自己的疾病担忧、紧张和害怕,其是当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此时患者害怕和恐惧感骤然上升,在看见或听见他人的痛苦和死亡时,焦虑、恐惧感则进一步加剧,说主要是由于环境异常、气氛紧张加之患者急剧的生理改变,使他们感到心情紧张、焦虑、恐惧。ICU是医院内先进医疗仪器较为集中的区域,ICU的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加之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容易使患者不安,产生心理压力[2]。

  1.2.3  孤独和沮丧  患者神志清醒后剧烈挣扎,随之出现低心排症状,后精神处于萎靡、瘫痪状态,反应淡漠,严重失眠,情绪悲观,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醒来有种“再生”的感觉。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获得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患者倍感孤独,有与世隔绝感,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加上各种监护管道迫使患者活动受限,机械通气引起沟通障碍。仪器的机械声、报警声以及气管吸痰声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患者难以入睡。

  1.2.4  抑郁和自卑  患者表现为忧愁、冷漠、情绪低落,经常落泪,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不配合,尤其是内向型性格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ICU的特殊环境给病人一种压抑感;病人为丧失某种生活能力而闷闷不乐;病情危重时对治疗失去信心。此外,为便于操作,留置尿管及观察病情,ICU病房的患者大都全身裸露,患者感到个人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产生自卑心理。

  在护理诊断中,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分析系统(SCL-90),对68例患者心理评定作了进一步的客观量化,综合评定出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等级,详细见表1。

  表1  心胸外科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程度统计(略)

  注:表中包括一人同时产生几种不良心理反应

  2  结果

  经手术抢救及术后精心护理,124例心胸外科ICU患者中,术后2周内痊愈出院78例,3周内痊愈出院46例,其中1例合并脑损伤家属要求自动出院,无死亡病例。68例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在给予心理援助后,精神症状逐渐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时,66例基本消除不良心理反应,2例有轻微抑郁症。

  3  护理措施

  3.1  注重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提前做好心理护理  术前先了解患者疾病概况、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生活习性,以充分获取安抚患者需所信息。同时,为了满足患者适应需要,医护人员术前先向病人介绍监护室环境,手术方法,术后监护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无禁忌,允许病人触摸设备[2]。当患者清醒时,及时告诉其现在的时间、地点、家人情况、好的病情的演变信息,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避免因谢绝探视产生的孤独、厌世等消极情绪。

  3.2  护理服务情感化、规范化、人性化  首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合理安置治疗体位,指导患者掌握肌肉放松和调整呼吸的方法。治疗护理时,医护人员态度认真、操作轻柔、动作敏捷,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时,沉着、镇定,使患者产生信赖感,撤离监护室前,做好解释和保证,以消除病人焦虑。其次,主动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护理计划,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影响病人定向力的药物。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作好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包括用柔和坚定的目光注视,温和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握手,对患者的痛苦恰到好处的解释等,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再次,注意患者自尊心的维护,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

  3.3  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ICU环境  监护病房布置尽量趋近自然,贴近生活,病室力求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仪器安装隐秘,室内摆上时钟、日历,温湿度及光线均可调控,设立较好的隔音或消音装置,抢救病人时用屏风或布帘遮挡。注意改善外围环境,尽可能使其能感受到大自然绿草花香的生机。此外,为病人适当准备报刊杂志,允许病人使用耳机听收音机,摆放自己熟悉的物品或家人的照片,最大限度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3]。

 3.4  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  身患重病的ICU病人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随时为自己的生死担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援助支持病人。除护士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病人的面前,多询问、安慰和帮助病人,使病人受到感染外,还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积极与亲人沟通,必要时取得社会的支持,让病人感到有依靠,消除病人的孤独感。

  3.5  保证病人的睡眠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提供柔软、平整、干净的床铺,高度合适的枕头和厚薄适中的被褥,协助病人取舒适的卧位姿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夜间关闭日光灯,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睡前充分吸痰。其次,加强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另外,帮助病人睡前热水洗脚,饮用热开水、牛奶等热饮,做肩、腰、下肢按摩等肌肉放松活动,诱导病人入睡,保证其正常睡眠[4]。

  4  讨论

  ICU患者的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人员要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术前应具体了解病人,与病人多作交谈,多方面采集心理信息,根据病人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和疏导,分析导致其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防御机制,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我院2005年后心胸外科重大手术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已降至13.5%。证明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的职业素质,病室环境,病人对医护的信任在其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慧,柳娟.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197.

  [2]  敖海清.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4,22(8):1414.

  [3]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306.

  [4]  张丽玲.心胸外科I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7):9798.

  (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