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丁基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4-06-13  浏览次数:1175次

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比较高,因此临床中要通过及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挽救患者生命,溶栓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是有严格时间窗及禁忌证,临床应用范围较窄,所以必须寻找新的治疗方法[1]。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丁基苯酞治疗,丁基苯酞治疗组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男30例,女 26例,平均年龄(52.4±2.4)岁。全部患者符合全国心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以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降颅压、脱水、降血脂等治疗,采用药物有疏血通、阿司匹林、胞磷胆碱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丁基苯酞治疗,200 mg/ 次,3次/d,两组均治疗15 d。

1.3 对比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PT值和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指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之前下降91%~100% 为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之前下降46%~90%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之前下降18%~45%为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为无效[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的APTT值为(27.4±2.2),研究组的APTT 值为(27.1±2.4),治疗后对照组的APTT值为(27.6±2.2),研究组的APTT值为(2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对照组无效6例,其中2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78.6%,研究组无效2例,其中1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 92.9%,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的危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较大,临床治疗中要重视迅速恢复患者脑部供血,进而实现对脑细胞的有效保护,溶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其价格昂贵、限制因素较多,有一定的出血风险,能够达到溶栓条件的患者不足10%,全部患者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所以临床中必须寻找其他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证实,丁基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较好,它能有效阻断脑卒中的病理环节,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于丁基苯酞的作用机理目前认为有如下几点:①对神经细胞线粒体产生全面的保护。②通过显著增加脑组织的微血管数量,实现脑组织供血,缩小病灶。③抑制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等情况,改善微循环。④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神经元。⑤促进一氧化氮释放,进而调节NOS-NO-cGMP 系统活性,实现脑保护[3]。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78.6%,而研究组患者采用丁基苯酞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2.9%,与其他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充分显示了丁基苯酞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本次研究病例较少,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要彻底了解丁基苯酞的治疗效果,今后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刘春平,张浩春,蒲国明,等.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J].中国药业,2009,18(11):58.

[2] 邓兵梅,刘晓燕,邢广羽,等.丁基苯酞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42.

[3] 李 纲,查 芹,陈季志,等.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53.

[收稿日期:2014-03-15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