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4-01-25 浏览次数:917次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均十分严重,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无法自由进食,而机体因应激反应消耗非常大,因而需及时补充营养,利于患者的康复[1]。笔者比较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22~46岁,平均(32.8±7.6)岁。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1~49岁,平均(31.9±8.1)岁。 CCS评分2~8分,平均(5.4±1.6)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治疗,需采取手术治疗者及时进行手术,防治出现并发症或意外,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 1.2 营养支持[2]:对照组均采用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颈内静脉或者门静脉将全营养混合液输入患者体内,输液速度150~180 ml/h;治疗组均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院或手术24 h后插入鼻胃管,采用输液泵将肠内营养液输入患者胃内。首次输入量为全量的1/4,逐渐增加,至入院或手术第5~6天增至全量。7 d后换成营养全面的匀浆饮食,300~400 ml/次,4~6次/d。观察患者消化状况,必要时给予适量的胃肠动力药进行治疗。 1.3 观察方法:分别于营养支持后24 h、7 d、14 d后,测定患者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生理指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生理比较:营养支持24 h后,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 d、 14 d后,治疗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部分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胃食管反流4例,便秘2例,消化道出血1例,未见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经适当处理后即可恢复,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者一方面因应激反应使基础代谢增加,各项代谢功能加强,能量消耗大,易出现高血糖和负氮平衡;另一方面,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自主进食,无法及时补充营养,机体进一步被消耗,免疫功能下降,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3]。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消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临床为急性颅脑损伤者补充营养的方法主要有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据文献报道,肠外营养支持虽可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但会引起高血糖且不利于维持消化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而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有利于维持消化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且费用更低[4]。本文比较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支持7 d、14 d后,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肠外支持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肠外支持组,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表明肠内营养支持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刘 慧,王国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57.
[2] 邱炳辉,方陆雄,张永明,等.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4(9):883.
[3] 赵庆伟,刘 靖,高 岩,等.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3.
[4] 王艳莉.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2):121.
[收稿日期:2013-08-20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