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16层螺旋CT头颈CTA对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的指导

发表时间:2012-07-25  浏览次数:812次

  作者:王 蔚1,于俊娟2,任 赫1,张 欢1,王艳玲1 作者单位:(1.佳木斯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CTA)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重点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指导,以减少临床延误或过度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人行头颈CTA诊断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00例的临床治疗指导研究。结果:16层螺旋CT头颈CTA对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狭窄的病因可做出准确评估,并可根据CTA诊断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并做出不同治疗指导。结论:16层螺旋头颈CTA对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的诊断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可对临床做出正确病因诊断、治疗指导。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头颈CTA;病因诊断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否准确提供病因,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并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病程。本文阐述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头颈CTA可完全满足此诊断需要,诊断率达100%,敏感率达 98%,并对后循环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分型,可分类做出不同治疗方案及相应二级预防措施,本文重点研究CTA对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及住院病人CTA诊断后循环粥样硬化病人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61.5岁。患者症状均有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晕厥、肢体感觉障碍、复视、视物不清、意识模糊、行走不稳及共济失调等症状。

  1.2 扫描方法

  使用西门子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 扫描参数:120kV,电流150mA,FOV 20cm,Acq:16×0.75mm层厚4mm,螺距1.15。扫描结束后采用层厚1.0mm,间距0.7mm,FOV 30cm,Kernel(H10f very smooth) Window(CTangio),矩阵512×512数据重建,然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构(MPR)图像处理。扫描方案设自主动脉弓下1.0cm至颅顶,于主动脉升部层面进行动态密度监测跟踪,使用自动触发技术,阈值设为100-120HU。然后进行血管成像,即最大密度投影(MIP)来显示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或任意旋转角度的脑血管立体图像。根据不同CT密度值范围来设置不同阈值,去掉 骨伪影等干扰,显示血管与病变之间的毗邻关系,用三维重建即表面遮蔽法(SSD)来显示重叠的血管和血管外部轮廓。

  1.3 对比剂注射方案

  20G静脉留置针常规右侧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注射液,使用康高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4.5~5.0mL/s,剂量:常规剂量50mL注射完毕后注射0.9%生理盐水50~55mL,生理盐水可以将残留在高压连接管内对比剂有效利用,并推动对比剂在血管流动。

  1.4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评估公式

  狭窄率=狭窄管径/[(狭窄近端正常管径+狭窄远端正常管径)/2]×100%狭窄管径=(狭窄近端正常管径+狭窄远端正常管径)/2 -狭窄处正常管径椎-基底动脉狭窄判定标准:①正常(管腔一致变细,<正常侧1/4);②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重度狭窄≥75%;③血管闭塞。斑块性质:主要评价钙化、非斑块。

  2 结果

  2.1 血管类型分布

  本组病例中,100例存在血管: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狭窄共359段,其中轻度狭窄占161段,45%,中度狭窄111段,占31%,重度63段,占18%, 闭塞6%。见图1~3,表1。表1 锁骨下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头颈部CTA检测结果

  2.2 后循环粥样硬化治疗指导原则

  见表2。 表2 后循环粥样硬化治疗指导原则图1 右侧椎动脉开口闭塞 图2 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 图3 右侧椎动脉开口及远端闭塞(多段闭塞)

  3 讨论

  3.1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是中老年人常见缺血性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 20% ,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主要以头晕/ 眩晕、肢体感觉障碍、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是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 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2 临床以类似后循环缺血头晕/ 眩晕就诊的中老年人较常见,但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仅占5%[1],虽然本文讨论CTA对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可做出明确病因诊断并可指导治疗,但CT必定存在辐射危害,临床一定按国内外诊断标准先排除类似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因疾病的鉴别,如前庭周围性眩晕、肿瘤、脑外伤、精神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贫血、心源怀疾病等)其它病因(如药物性)等几类病因。后循环缺血也可因血管痉挛、先天血管变异等引发,但本文认为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人CTA指导意义较为重要,100例CTA检查病人均为高度可疑病人、首选彩色多谱勒筛查后阳性后行CTA作为诊断和治疗指导。减少了不必要医疗资源的浪费。

  3.3 CTA检查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与操作人员水平关系密切,我院2007年开展以来,行头颈CTA检查数千例,由专职技师及医师检查和阅片,可更多地积累经验、保持结果的准确性[2]。本文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标准较为实用,因椎-基底动脉相对颈内系统更为细小,评估以本文50%、75%、大于75%、闭塞较好测量,若以29%等狭窄测量标准影像应用较为困难,且小于50%狭窄均为内科范围内,临床意义不大。

  3.4 临床治疗指导标准,主要以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为指导,轻度狭窄<50%,钙化斑块选择内科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非钙化斑块以治疗随访为主、辅加预防;中度狭窄≥50%~≤75%,重点在治疗基础上保持高灌注,避免闭塞。重度狭窄≥75%、血管闭塞患者建议选择介入手术治疗方案为主,内科为辅。只有正确CTA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避免延误及过度治疗的发生,并对指导二级预防有重要推广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后循环专家共识[3]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16层螺旋CT头颈CTA可对血管性病因诊断做出准确的评估,CTA具备全面评价血管的优点,并比其他血管检查手段更具优势,但因辐射危害,不做为筛查,但可做为诊断确诊病因的首选检查,16层螺旋CT能够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指导治疗以及对于临床选择介入手术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Staab JP,Ruckensteim M J. Which comes frist psychogenic dicciness versus otogenic anxiery[J].Laryngoscope,2003,113:17141718

  [2]孙晓培、许晶.椎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2:8486

  [3]曹勇军,刘春风. 后循环缺血[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7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