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
发表时间:2012-07-18 浏览次数:870次
作者:王建胜, 魏威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丽水 323000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关键词】 颈椎病 解剖学 针刀疗法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对颈椎病的研究多局限于椎体、椎间盘、韧带及小关节等。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的发病及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刀治疗也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解剖学情况阐述如下。
1 颈椎病发病的理论基础
颈椎周围肌肉构成颈椎动力平衡系统(dynamic equilibrium systerm),颈部肌肉组织的急慢性损伤等因素均可造成颈椎周围肌肉力量的减弱及失衡,形成动力性平衡失调(dynamic disequilibrium),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及正常生理运动功能的丧失,逐渐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病是以退变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指南将颈椎病定义为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血管及相关组织,并引起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分为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王拥军等[1]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颈部肌肉肌力失衡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颈部软组织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颈部应力与应力的改变可导致颈部软组织相应改变,如肌腱及韧带的钙化,胶原成分改变等。颈部软组织异常会导致颈椎节段不稳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强调肌肉动力系统在颈椎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颈椎内源性稳定结构对颈椎病的影响。相反正是由于颈椎内外源性稳定结构的存在,才使颈脊柱的稳定得以维持,从而实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动静力平衡失调引发了颈椎病的发生并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多数人认为颈椎病系由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所引起,然而,在颈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直接影响着颈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环境,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生的始发因素,可影响并改变颈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静力稳定结构。肌肉疲劳发生后,因肌肉内压增高,局部缺血,氧化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降低肌纤维的传导速度,引起肌肉收缩力量的下降,进一步导致了肌肉疲劳的持续发生。针刀治疗可以促进肌肉代谢产物的清除,有利于肌纤维的再生和肌力的恢复,进一步改善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可以消除疼痛,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
2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学
王永红等[2]根据颈肌的起止点及功能的不同将颈椎周围的肌肉分为头-颈肌、颈-颈肌、颈-肩肌、头-肩肌。小针刀治疗颈椎病主要作用于颈-颈肌及颈-肩肌,现将颈后部小针刀常用操作范围内的解剖情况叙述如下。
2.1 表面解剖 颈椎和胸椎的棘突伸向后方,为项韧带、骶棘韧带和项部肌肉附着,第七颈椎棘突在体表最易于被触及,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2 浅层解剖 项部浅筋膜致密,内有颈神经的后支走行。浅筋膜与深筋膜紧密相连。深筋膜分层包裹各肌肉,由浅入深分为三层,浅层为斜方肌,中层为头夹肌,深层为横突棘肌(包括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各肌肉的颈后神经支配呈节段性分布。
2.3 深层解剖 深层肌肉的深面即为椎板与外侧的关节囊,相邻两椎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结,黄韧带在中线上有一条缝隙,连接椎管内外的小血管经此通过。椎管内即为脊髓,发自脊髓前外侧沟的前根与后外侧沟的后根在椎间孔处会合成各脊神经。椎动脉经第七颈椎以外的各横突孔自寰椎横突孔穿出,经椎动脉沟自枕骨大孔入颅腔。在后正中线旁开1.5cm为各椎板及关节突关节,颈椎各椎板呈叠瓦状排列,此处近针不会进入椎管。椎动脉可分为起始部、颈椎段、头下段、颅内段。因横突孔的保护,只要针刀深度不超过关节突关节的外缘及上下椎板交点的内缘,则不会损伤椎动脉。颈1神经的内侧支支配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及邻近关节。颈2的外侧支即是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伴行,经头后三角寰枕筋膜,为头皮后部的主要感觉支。颈2的内侧支支配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头下斜肌、多裂肌及邻近关节。颈3~颈8内侧支支配邻近肌肉及关节,外侧支支配皮肤。
3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小针刀可以松解肌肉和各韧带间的粘连,改善局部循环,消除肌肉紧张,促进炎症物质的清除,松解继发性的神经卡压点,毁损纤维织炎性压痛点的疼痛感受器,提高组织痛阈,改善动力平衡失调。对于颈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施行以颈椎后伸肌群、关节突关节周围及椎间孔周围松解等方法为主小针刀治疗,可以明显缓解颈背部酸痛症状,提高颈椎的活动度,延长患者的疲劳时间,早期治疗可以预防颈椎病的进展,年轻患者的颈椎曲度多得到恢复。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有眩晕的临床表现,发作时与头颈部的活动姿势有明显的关系,这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椎动脉从颈6横突孔至颈1横突孔间的骨性通道内经历了数个弯曲,颈椎曲度变直则加剧了椎动脉的弯曲程度,弯曲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直接影响到头颈部的血供。椎动脉于枕骨大孔入颅处穿过寰枕后膜,此处椎动脉向前内方向形成约120度左右的钝性弯曲。松解寰枕后膜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头晕症状。松解颈后肌群有助于颈椎动力平衡的恢复,而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则是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改变根本。韦贵康[3]亦指出改善颈曲能够减轻或者消除椎动脉的痉挛或者狭窄,实现治疗效果。由于病变部位多同时有前方椎间盘的致压影响,脊髓型颈椎病与交感型颈椎病多有“钳夹型”颈椎病表现,多数学者[4]对该类颈椎病施行手术治疗。小针刀虽可以进行黄韧带水平的松解,但临床疗效尚不确切。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施杞.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2):6062.
[2] 王永红,段俊峰,宁俊忠.颈肌与颈椎病关系浅析[J].颈腰痛杂志,2004,25(1):4647.
[3] 韦贵康,周红梅,韦坚,等.改善颈曲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弹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10412.
[4] 毕大卫,费骏,许超,等.前后路I期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钳夹型)颈椎病[J].中国骨伤,2005,4(18):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