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A与传统DS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比较
发表时间:2012-07-03 浏览次数:748次
作者:李炯,吕秀玲,杜玉秀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银川750004
【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DSA比较,探讨双源CT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均进行双源CTA检查与传统DSA检查,将两种方法对头颈部血管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显示40例患者正常颈内动脉、颅内主干、主要分支,两者在显示异常病变血管方面却有不同。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头颈部动脉血管内的软斑块、钙化斑块及<5mm动脉瘤通过强大的后处理软件技术,多方位观察对颈内动脉病变有更全面的评价,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双源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简便、风险小、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技术,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检出率进一步提高,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与传统DSA比较,探讨双源CT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2008年5月-2009年5月临床怀疑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1~83岁,平均62岁。
1.2CTA检查
1.2.1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双源CT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1.2.2扫描方法患者常规仰卧位,下颌骨向上微抬,避免在血管造影时下颌骨产生伪影,嘱咐患者头颈部不要移动。选择机器内部设定的扫描程序。先行患者颈部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Willis环上方,先进行常规平扫。随后在常规平扫扫描范围和扫描程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增强扫描,根据双源CT造影剂智能跟踪软件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选择好触发阈值和兴趣区。高浓度非离子对比剂碘普罗胺( 370mgI·mL-1),经右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3.5~4.5mL·s-1。 A筒注射对比剂总量60~90mL,中间无间隔等速率注射B筒内的生理盐水30~40 mL·s-1 。
1.2.3扫描参数探测器准直32 mm×0.6mm,层面,机架旋转时间0.33s,螺距为0.3~1.2,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3~0.75 mm,卷积函数H30f,管电流280~330mAs, 管电压为100~120kVp,扫描时间约为7~12s。
1.2.4后处理软件采用Syngo In Space三维处理软件技术,通过MIP、CPR、MPR、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来显示血管。
1.3DSA检查使用Philips V5000血管造影机,通过多角度投照,获取头颈部动脉血管的正侧位和双斜位像。40 例患者行检查时先从一侧颈总动脉以3~4mL·s-1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对比剂(Ominpaque 300mgI·mL-1)6~8mL成像,随后以同样的检查方法获取另一侧颈总动脉图像。
1.4检查结果评价检查结果均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进行评价,将均完成头颈部动脉血管CTA与DSA检查的40 例患者结果进行对照。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双源CTA与传统DSA检查,两种方法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颈内动脉、颅内主干、主要分支,但两者在显示异常病变血管方面却有不同,检查结果见下表1。
表1双源CTNeuro DSA 与传统DSA结果对照(倒数)
项目NeuroDSADSA
正常血管1926
颈内动脉狭窄1311
软斑块30
钙化斑块10
>5mm动脉瘤33
<5mm动脉瘤10
3讨论
本组结果中,双源CTA显示正常血管数为19例,但是常规DSA显示正常血管数为26例,其中7例有病变的血管误被视为是正常血管。双源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数是13例,而传统DSA显示数为11例。其原因在于DSA只能显示某一方位下管腔的情况,不能观察管壁,对于偏心性狭窄,受投影方位的影响,通常会忽略或低估管腔狭窄程度。而双源CTA不仅可以使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显示颈内血管管腔狭窄,还可通过强大的后处理软件技术,对可疑为狭窄段的血管进行多方位观察,利于更准确测量出血管狭窄程度[1-2]。同时还可以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辐射剂量[3]。传统的观点认为DSA是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已不再作为其首选。
另外,双源CTA显示颈内动脉软斑块3例,钙化斑块1例,而DSA检查时却不能显示尚未引起管腔狭窄的软斑块、钙化斑块。CTA不仅能显示血管各个断面的图像,而且可以直接清楚地显示DSA难以显示的的血管壁钙化斑块和软斑块 [4]。还可以采用薄层块重建显示血管残腔以及观察管腔外组织的情况,对颈内动脉有更全面的评价,这是DSA目前达不到的[5]。
对于较大的动脉瘤,两者均能清晰显示,但对于直径小于5mm的动脉瘤,CTA显示率可达98%[6]。与DSA相比,CTA能清晰提供关于瘤体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瘤体与瘤颈比例、瘤体与邻近血管管壁的关系等相关信息。以便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的选择诊断手段。本组双源CTA通过后处理技术三维关系进行多方位观察显示出小于5mm的动脉瘤1例,而DSA检查中尚未显示。
总体来说,64双源CTA在头颈部血管方面不但具有检查时间短、扫描速度快、费用低、并发症少、安全无创等优点,而且通过强大的硬件优势和先进的后处理软件技术,使头颈部血管在短时间内一次成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各向同性扫描,极大的提高了检查速度和检查质量,简化了操作程序,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头颈部动脉血管,使之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得心应手。广泛的推广于临床,有利于临床诊断。传统DSA一致被公认为是检查头颈部血管的“金标准”,并且能同时进行介入治疗。但是由于其检查时间长、创伤性强、并发症多、风险大、费用高等缺点,单从诊断角度考虑,DSA不适宜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华,黄庆娟,李麟荪.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1):1216-1230.
[2]余同福,王德杭,冯阳. 多拍螺旋CT 3D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8):747-750.
[3]Leber AW, Knez A, von ziegler F, et al. Quantification obstructive an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lesions by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 JACC,2005,46:147-154.
[4]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 64层CT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 (9) :948-952.
[5]张树桐,金朝林,陈燕浩,等. 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5):590-593.
[6]Jayaraman MV,Mao-Smith WW, Tung GA,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 Radiology, 2004, 230: 5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