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探讨

发表时间:2011-10-14  浏览次数:720次

  作者:张红艳  作者单位:中州铝厂职工医院,河南 新乡

  【摘要】 目的:探讨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22岁~42岁年龄范围之间的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椎节不稳处水平位移(HD)异常或角度位移(AD)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发病年龄年青化,与生理、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本症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失稳

  颈椎失稳是在颈椎退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近年来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工作实践中发现年青患者增多,为提高对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在影像学表现上的认识,笔者收集了7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1年至2006年颈椎失稳症患者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范围22岁~42岁,平均年龄31岁。患者均无外伤史及先天发育畸形。临床症状:头晕、耳鸣64例,颈肩部不适、颈僵55例,颈部疼痛35例,伴有恶心28例,手部麻木17例。

  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其中40例行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

  1.3 方法 X线平片标准测量:测量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测量椎体水平位移;测量椎体角度位移;颈椎曲度改变:有无僵直或反张或局部反张,S型或反S型。X线平片测量结果与CT、MRI结果列表统计。

  2 结果

  72例病例全颈椎屈伸范围测量值在(61.71±15.32)°,全部病例椎体生理曲度异常72例(100%),其中包括颈椎曲度变直40例,反张21例,S型或反S型11例,侧弯8例。HD值≥3.5 mm中C4~537例(约占51%),C5~622例(约占30%),C3~49例,C6~74例。AD值≥11°中C4~521例,C5~67例,C3~43例,C6~72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骨质增生8例(11%),椎间隙变窄5例(7%)。40例CT检查中19例异常,颈椎间盘膨出10例,颈椎间盘突出9例,其中病变部位皆与失稳节段相吻合。28例MRI检查中,颈椎间盘膨出20例,颈椎间盘突出18例,其中失稳节段椎间盘改变100%。

  3 讨论

  颈椎退变性失稳症是指在颈椎退变过程,椎骨及其附属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导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正常情况下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活动节段,包括相邻的两节脊椎及其间的椎间盘、椎小关节及韧带等。在生理载荷下这些功能单位不会出现异常改变,因此保证了脊柱的稳定。当其中任一环节遭到破坏,都可引起或诱发脊柱失稳。退变只是其中一个病因,它是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出现的自然规律,包括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的退变。退变早期,纤维环及髓核的初期出现的失水即可引起椎节的失稳,并通过窦椎神经而出现症状,之后随着新的平衡出现而恢复正常。随着退变加重,椎间盘的退变、萎缩与髓核位移,可使椎节韧带及小关节囊松驰,从而引起明显失稳,此属真正的不稳定期。由于椎节的失稳及由此产生的超限活动,易引起椎体边缘韧带及滑膜下撕裂、出血、机化及后期的骨质增生,此时则进入固定畸形期,并使椎节重新获得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视为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射,但却可引起或加剧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1]。颈椎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活动度最大,故其退变最早。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的进程,椎间盘易于突出,关节囊及韧带松驰,关节软骨的退变,钩椎关节退变,椎节间出现异常活动,造成颈椎失稳,在生理载荷下便会出现过度活动和异常活动,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本组病例中以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表现为主。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深入,笔者发现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逐年增多,相关文献也多有报道。究其原因,有人认为由于青年人颈椎细长,颈部韧带和颈肌薄弱可能是其早发因素之一[2]。另一方面,自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所开始的退变进程中,颈椎早期退变过程中首先表现为颈椎失稳。本组颈椎尖稳症病例中X线平片显示椎体骨质增生8例(11%),椎间隙变窄5例(7%),40例CT检查中,椎间盘病变约占48%,28例MRI检查中,椎间盘病变约占71%,由此看出,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首先表现为颈椎顺列的改变,可伴有或不伴有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骨刺生成等退变改变。另外,其发病与职业、生活习惯不无关系。本组病例中青壮年患者有60%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或长时间使用电脑等职业,另40%存在生活习惯不良,如高枕睡眠、长时间下棋、打麻将、织毛衣等,这些因素使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颈椎屈曲的固定姿势,使肌肉疲劳、韧带松驰等促进颈椎退变,诱发颈椎失稳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是否与女性的肌肉欠发达,韧带松驰有关。由于颈椎退变性失稳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标准,同时又有相符合的临床症状,排除外伤及先天发育因素,即可确诊为颈椎退变性失稳症[3]。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中,X线平片的表现具有显著意义。常规X线平片均摄X线标准正侧位、双斜位、动力性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通常从4个方面来观测X线平片表现:颈椎的曲度有无改变。正常情况下分别沿颈椎椎体前缘、后缘、棘突根部划线,可得到三条弧形的平行的光滑曲线。当弧线出现台阶或不连续、不光滑的影像时,椎体的曲度即发生改变,其改变处可疑颈椎失稳节段。颈椎失稳症的X线平片首要表现为颈椎顺列排列不良,曲度明显变直、反曲或双弧。本组病例曲度改变为100%,测量全颈椎的屈伸活动范围。按谢宁等[4]所述方法测量,在过屈和过伸位片上,自C2齿状突后缘及C7后缘分别划线,两线相交成角,取其之和为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正常屈伸活动范围为(75.57±15.71)°。颈椎失稳症患者的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本组病例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就较正常范围减小;测量椎体HD,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其下位椎体后缘的水平位移,即椎体水平位移[5];测量椎体AD,相邻椎体下缘延长线之交角,即椎体角度位移[5]。当HD值≥3.5 mm为失稳或AD值≥11°为失稳[6]。本组病例椎节失稳处HD值与AD值均为异常。颈椎失稳于CT表现中不具有特征性改变。当其伴有椎间盘病变或椎管狭窄等改变时,CT会有所表现,起到辅助性诊断作用。对于单纯的颈椎顺列改变,因为CT属于静态影像,其诊断意义有限。只有在患者仰卧位时仍存在颈椎排列不良时,CT才可以诊断。本组行CT检查的病例中有52.5%的颈椎CT显示阴性。MRI检查对于颈椎失稳的判定有一定意义。在矢状面及横断面上均可发现平片及CT上的椎体失稳征象,且可直接观测脊髓受累部位、程度及特点,如受压、移位、中断及多种异常信号改变、椎间盘信号的异常。缺点较之X线平片费用高,于基层普及有一定困难。因此,对于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应首选X线平片,CT与MRI则是对平片进行补充完善。综上所述,青壮年颈椎退变性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本症,掌握有效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方式,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积极预防,从而减少本症对人类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关节病影像诊断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4.

  [2] 裴仁和.青年人颈椎病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56.

  [3] 赵定麟,戴力扬.脊柱不稳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223.

  [4] 谢宁,贾连顺,李家顺,等.颈椎不稳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发病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7):S10.

  [5] 毛军胜,聂林,汤继文.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指数法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288292.

  [6] 叶发刚,陈伯华,周秉文.退变性颈椎不稳的X线观察及诊断[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6546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