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药物配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35次

作者:李晚桂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湖北 咸宁 437100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我科自2004年3月采用药物扩管配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症状和影像学资料及脑血流图检查结果,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5~65岁,病程半个月至5年。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扩管治疗:川芎嗪针剂12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同时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50mg,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半导体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采用曼迪森半导体激光MDC500型(电脑脉冲型)仪器,患者平卧,取双侧胸锁关节锁骨上方3 cm为照射点,功率650~800mW,一侧照射完毕选取另一侧对应部位进行照射,两侧共10min,5~7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可重复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仅在体位不当时偶尔出现,持续时间短;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92.5%,对照组77.5%,两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外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及周围组织迂曲等可引起椎动脉系对脑干或迷路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等症状。除直接的机械压迫外,其发病与交感神经因素变切相关。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遍布椎管内外结构中。颈椎的激惹,致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和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半导体激光具有促进细胞再生,改善微循环,消炎止痛,减轻水肿等作用。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驰肌肉、舒张血管。星状神经节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下神经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星状神经节和颈中节。通过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调节星状神结节的功能,使支配区的动脉扩张,改善椎动脉系的供血;并可抑制痛觉的传导,阻断疼痛肌紧张的恶性循环,从而缓解颈痛。      内科多采用单纯药物扩管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往往有些病例疗效差、疗程长。半导体激光照射简便、快捷、无不良反应,配合药物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