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彩超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678次

  作者:农有弟,刘俊,农小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泉山医院B超室,广西柳州54500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超声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改变和意义。方法 对92例临床确诊的脑梗塞患者和83例临床确诊无脑梗塞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8.26%)明显高于对照组(19.28%),P<0.01。不同部位及年龄段斑块发生情况:左侧多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 颈动脉病变与脑梗塞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脑梗塞,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我们注意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对92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塞组92例来自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住院临床确诊病例,其中男65例,女27例,年龄45~74岁,平均58.5岁;对照组83例来自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同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头颅CT、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检查证实无脑梗塞,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47~75岁,平均59岁,两组对照研究分别按年龄分为45~59岁组和60岁以上组。

  1.2 方法

  仪器使用飞利浦HD7、百胜AU5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0 MHz,探头轻触皮肤,长轴切面使探头平面平行于动脉,短轴切面使探头垂直于动脉,受检者取仰卧位,最好是双肩垫枕,使头颈尽量仰伸,充分暴露颈部,头保持正中位或转向对侧,从颈总动脉起始部开始,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行纵、横向探查颈总动脉主干(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CAB)、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要完整显示从锁骨上切迹至下合角处颈动脉全程。观察内容包括[1]:

  1.2.1 血管内径

  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5~2cm及分叉水平上方1cm处测量CCA、ICA、ECA血管内径。

  1.2.2 颈总动脉管壁内中层厚度(IMT)

  测量3次取平均值,IMT正常<0.9mm,1.0≤IMT<1.2mm视为增厚,IMT>1.2mm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注意斑块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回声特点,观察斑块外形轮廓和血管狭窄程度。

  1.2.3 组织病理学和斑块影像学特点

  斑块形态多不规则,可以是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硬斑:斑块纤维化、钙化致斑块回声增强,或斑块浅层为线状强回声伴后方声影(纤维帽);混合斑: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型混合斑块,斑快表面不规则。

  1.2.4 血栓形成

  血栓的回声水平取决于发生时间,急性血栓呈很低回声,甚至二维图像难以发现,需借助彩色血流显像加以证实。随着血栓时间的延长,血栓回声水平渐增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4.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

  脑梗塞组检出72例斑块形成,占78.26%,对照组检出16例斑块形成,占19.28%,脑梗塞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0.72,P<0.01)。

  2.2 两组不同年龄段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及其性质比较

  年龄越大,斑块发生率越高,。

  2.3 动脉粥样硬化班块在不同部位发生情况

  左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右侧,且CCAB>CCA>ICA>BCA,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是动脉内膜类脂质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纤维化、钙化、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人们注意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脑梗塞的研究,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不在颅内段而在颅外段动脉,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诱发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CCAB最为常见,其次为CCA、ICA起始段和ECA起始段,斑块多不规则,可以是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两侧发生的概率左侧高于右侧,可能与左颈总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CCA长度较短,血管壁受到的冲击力较右侧大,血管内膜损伤的程度较右侧严重有关。BIA血液流动缓慢,紊乱而复杂,血流产生旋涡,脂质易于沉着,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BIA最为常见。92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占78.26%,45~59岁组斑块检出率为65.52%,60岁以上组斑块检出率为84.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斑块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硬斑较稳定,软斑及混合斑发展快,易破裂、脱落、出血及形成血栓,而斑块内出血比斑块脱落为更重要的脑梗塞栓子来源,故脑梗塞的发生率极高。随着斑块的扩大,颈动脉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可采用形态学指标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当内径减少>50%颈动脉狭窄,通常采用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判断其狭窄程度。而颈部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措施。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直接发病原因,颈动脉作为连接心脑两脏器的供血通道,彩超能清晰显示颈动脉壁的结构,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鉴别软斑与硬斑,能够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而且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良好随访工具。它已成为诊断颈部动脉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5(2):56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