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致颌骨骨折6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6-13 浏览次数:666次
作者:张俊杰 陈宇强 作者单位: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27
【关键词】 颌骨折;骨折固定术;内固定器
颌骨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本文旨在通过对62例军训致颌骨骨折病人治疗方法、固定方式及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颌骨骨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是2000~2005年共收治军训致颌骨骨折病人62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32岁,最小17岁,受伤原因:本文收集的全部是军训中所致的颌骨骨折。其中单双杠训练中致颌骨骨折28例,擒敌训练中致颌骨骨折34例。受伤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6例,髁状突颈部骨折12例,下颌角合并髁状突颈部骨折10例,上颌骨骨折18例。上颌骨骨折3例,上颌骨骨折合并颧骨骨折3例。受伤程度:其中开放性骨折32例、闭合性骨折30例。伤病员均在伤后48h入院。最早的伤后1h入院。62例病人均行下颌骨曲面断层、头颅正位X光及CT检查确诊。
2 结果
62例患者入院后给予药物抗感染及局部对症处理。8例下颌骨正中骨折行单颌牙弓夹板固定,8例下颌骨正中骨折行小钢板内固定,二者均以颅颌绷带固定。5例髁状突颈部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而采用颌间结扎固定辅以牵引。7例采用髁状突再植与克氏针内固定。10例下颌角部的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后再行髁状突颈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18例上颌骨骨折均采用颌间固定恢复咬合关系。3例上颌骨骨折合并颧骨骨折的病人均采用冠状切口行骨折处微型钢板内固定。同时上颌行单颌牙弓夹板复位固定术。62例骨折患者出院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面部无出现畸形及功能障碍。
3 讨论
3.1 新鲜的颌骨骨折固定方法选择 近年来对下颌骨力学实验表明:张力侧位于下颌骨上缘,骨折后在其上缘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只能位于下缘,不符合Wolffs定律,不利于骨折愈合;而外固定位于其张力侧,能对抗骨端拉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上述结果表明: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方法优于内固定,外固定可适用于大多数部位及类型骨折,近年来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外固定法仍是最基本的应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并发症及感染率低等许多优点,内固定法对粉碎性骨折且有明显移位者考虑选用。
3.2 外固定方法的改良 颌间牵引兼备复位固定功能,但因闭口时间长,进食困难,限制下颌功能活动等缺点,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易松动,无复位功能,为克服这些缺点,作者对于不稳定骨折先行颌间弹性牵引一周,骨折复位后辅以颅颌绷带固定。对于稳定骨折予以口内复位,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检查复位及咬合关系正常后粘合固定,本法即可作早期下颌运动,促进骨折愈合,又可将牙弓夹板牢固的固定在牙弓夹板上,不会发生骨折端移位。
3.3 髁状突游离再植关节重建的优点 采用髁状突游离再植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骨折,其操作简便,复位准确,固定牢靠,对组织损伤少,手术并发症少且轻微,该方法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不必严格限制下颌运动,不影响伤员的饮食和营养,可以达到早期动静结合,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3月经颌下微切口取出克氏针,避免异物在体内长期存留。
3.4 颧骨骨折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手术是否达到了解剖复位;二是骨折复位后是否需要内固定,以及内固定的方法与部位.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与良好内固定,是获得最佳手术效获的保证。
3.5 微型钢板单层骨皮质固定可以达到相对坚强固定,既保持了局部稳定,又允许有一定的生理性动度,刺激骨折部位成骨细胞生长,避免张力屏障作用。短期IMF可以再辅助固定的同时调整微小的骨折移位,并避免由于长期IMF可能出现较严重营养和口腔卫生问题。
武警部队担负着执勤及处突任务,平时在军训中要严格管理,并且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应较强,军训中要对实施训练的场地和所训科目要心中有数,不可盲目,做单双杠训练时应有保护措施,擒敌训练倒功时要动作规范,到位。
【参考文献】
1 宋开芳,袁媛,张从顺.下颌骨骨折271例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9(2):168-170
2 柳春明,李永海.小型钢板固定治疗下颌角部骨折[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7(3):213-215
3 张建国,柳晓冰.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13(4):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