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0-03-05 浏览次数:639次
作者:申小青 吕雁娥 李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30例行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的患者术前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手术区与供皮区的皮肤准备及全麻常规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脑脊液漏、面瘫、感音神经性聋等症状,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 428例均治愈出院;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手术时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发生脑疝而死亡。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颅底病变的手术治疗风险极大,而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围手术期护理
颅底有许多缝隙和裂孔,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神经、血管及延髓与脊髓连接部从中通过,属于外科手术的“危险区”,该部位手术危险性大,并发症多,病死率达5%~10%[1]。围术期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1982年2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对430例累及额骨、筛骨、蝶骨、颞骨和枕骨或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及部分病变侵入颅内,累及脑膜、脑组织及颅内其他结构的颅底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0例中,男265例、女165例。年龄2.5~76.0(36.1±7.6)岁。病变累及前颅底116例,中颅底57例,侧后颅底174例,累及2个或2个以上颅底区域83例。430例中,肿瘤283例,其中良性肿瘤154例、恶性肿瘤129例;先天性病变42例,感染性病变18例,外伤76例,其他11例。全部病变均手术切除,术中行颅底骨缺损修复者95例,脑膜修补术者117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9例,面瘫4例,感音神经性聋2例,额骨骨髓炎2例,脑水肿2例,脑脓肿、颅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腭坏死、耳廓部分坏死、双眼管状视野、胸大肌皮瓣坏死各1例;术后持续高热3个月者1例。428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因病变累及颞骨段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分离切除肿瘤时颈内动脉破裂,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后,分别于术后第2、第3天死于脑疝。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因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故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饮食和休息。护士详细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和手术方式,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耐心解答患者所提问题,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2.1.2 特殊术前准备:除准备全头皮肤外,对手术需经过的开放腔隙如口腔、鼻腔、鼻窦、眼等进行局部清洁准备,还需剃眉、剪鼻毛,术前3 d用抗生素溶液漱口、滴鼻、滴眼,以保证入路尽可能清洁。术前1 d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皮肤应无感染病灶,术前1 d清洗、剃毛;遵医嘱术前给药,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按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斜坡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分泌物引流,降低颅内压,减轻头部充血及局部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基础护理。
2.2.2 病情观察:①术后72 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体征,重点是瞳孔变化、眼球运动、角膜反射及肢体活动状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及颅内出血症状,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瞳孔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②颅底缺损修复皮瓣的观察。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人体各部位肤色有差异,观察时注意与受区皮肤进行对比;皮瓣温度在术后2~3 h低于邻近正常皮温,但逐渐上升后较正常皮温高1~2℃,过高则提示将发生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为1~2 s,如>5 s提示有微循环障碍[2]。保持皮瓣深面负压引流通畅,预防皮瓣下积血、积液,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红外线照射。本组1例硬腭坏死、1例耳廓部分坏死、1例胸大肌皮瓣坏死,可能是静脉回流受阻、供血不足、组织缺氧所致,经再次手术修复、整形后痊愈。
2.2.3 联合用药的护理:由于手术范围广,涉及临近的器官也较多,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应用止血药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脱水剂时,密切观察水、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钠;应用抗生素时,掌握药动学特点,制定适当的用药方案和疗程,以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
2.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脑脊液漏。由于颅底骨和脑膜紧密贴合,手术可能损伤硬脑膜或脑膜修补不严密可致脑脊液漏,从而引起低颅压综合征及颅内感染[3]。护理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鼻腔、耳道有无清水样液体流出,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咽部有液体流出。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嘱患者静卧,保持头高位,严禁局部用药、擤鼻、堵塞外耳道或鼻腔,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本组9例发生脑脊液漏者经过以上处理,4~7 d后自行愈合。②面瘫。对于面神经周围病变清除术后面神经悬空的患者,应用带蒂筋膜包绕悬空的面神经,以防面神经供血减少导致功能恢复不全。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斜等症状及出现的时间[4]。一旦发现面瘫,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应用神经营养剂,并行局部理疗、面部按摩或咀嚼口香糖以活动面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眼部涂金霉素眼膏,每晚临睡前1次,以保护角膜,避免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本组2例面瘫患者,经以上处理,随访6~8个月后均恢复。③脑水肿及颅内血肿等。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 h达高峰,持续5~7 d逐渐消退;颅内血肿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另外,颅内压降低过快也可引起颅内出血[5]。本组脑水肿2例、额骨骨髓炎2例,脑脓肿、颅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各1例,经急诊CT检查后,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及时修订护理计划,均痊愈出院。④高热。术后1例患者高热持续达3个月,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同时,跟踪进行血培养及行药物敏感试验,对症使用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措施保护脑细胞,降低耗氧量,3个月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2.3 出院指导①定期复查。出院后与患者保持联系,嘱3个月后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②感音神经性聋。对病变累及耳蜗的患者,手术损伤耳蜗神经、耳蜗及耳蜗神经的供血动脉或痉挛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嘱患者避免噪声刺激,慎戴耳机,严禁使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尽量避免病毒感染、高血脂、高血压等,保持原有听力。③视力与视野的变化。对病变可能累及视神经管、眼眶的患者,术后密切观察视野和视力的变化,若出现管状视野,嘱患者出行时注意安全,3个月后复查。④其他。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间歇性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摄入富有营养的食物,戒烟忌酒,以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福运,赵雅度,何钟麟,等.颅颌外科手术切除颅底良性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4):187.
[2] 黄德亮.鼻腔、鼻窦肿瘤和颅底沟通瘤切除术[M]∥周定标,张纪.颅底肿瘤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59174.
[3] 蒋小红.颅内外联合经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6):2324.
[4] 尚翠侠,刘珊珊,金亚莉,等.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3,18(3):157158.
[5] 陈云美.颅脑损伤后颅外因素致意识障碍加重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