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9  浏览次数:950次

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多采用盲探式操作,其成功率较低,且易产生各种并发症[l]。近年来神经刺激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以其损伤小、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等优势,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2]。罗哌卡因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具有心脏毒性低、阻滞时程长、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好等优点,但关于其最佳浓度选择尚未达成一致[3-4]。本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旨在探讨其最佳剂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5例。A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5~53岁,平均 (39.20± 6.40)岁;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7~55岁,平均(43.10± 7.10)岁;C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6~54岁, 平均(41.40±5.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cstlaeslologists,ASA)分级I~Ⅱ 级,均无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及阿片类药成瘾史。3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监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并开放对侧上肢肘静脉。麻醉前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再按肌间沟路径采用神经刺激仪(美国 HDC公司生产)定位,应用A50神经刺激针穿刺注药。具体做法:将神经刺激仪的正极与患者同侧前臂相连,负极连接穿刺针,刺激频率1Hz,刺激强度0.1O~5.00mA。在前、中斜角肌间沟处进针,刺人皮肤后开启神经刺激仪,逐渐调整进针位置和刺激强度,直至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肌颤动反应,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后开始注药。A、B和C组分别给予0.25%、 0.375%、0.50%盐酸罗哌卡因30mL静脉推注。完毕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以利于药液向下扩散。

1.3 疗效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5-6],0~1分为无痛,2~3分为镇痛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镇痛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莎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3组阻滞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心动过缓、声音嘶哑及Homer综合征等,其中,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0%(3/35)和ll.40%(4/35),显著低于C组的34.30% (11/35) ,P<0.05。3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见表1~2。

3讨 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毒性均较低,现已广泛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7-8]。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在低剂量时可产生感觉阻滞且仅伴有局限的、非进行性的运动阻滞,高剂量时则可达到显著的镇痛作用, 故其具有麻醉与镇痛的双重效应[9]。迄今为止,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等区域的麻醉的最适浓度及量效关系仍存在争议[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而B 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组均可获得满意臂丛神经阻滞效果,0.25%、0.375%罗哌卡因的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相似,这种感觉与运动分离有利于术后功能的康复[13]。但其量效关系并不完全呈直线关系,对于中、低浓度的阻滞效果呈浓度依赖性,而高浓度并未使麻醉及镇痛效果进一步增加[14]。研究还发现,阻滞后12hB组、C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0.375%、0.50%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时间较长,镇痛效果持久,患者可在无痛状态下早期进行可控性的主动功能锻炼,促进术后恢复[1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及不良反应也成倍增加。本组研究发现, 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提示在容量相等的情况下适当地降低罗哌卡因的浓度既可保证对神经阻滞的效果,还可明显减少麻醉所致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给予0.375%罗哌卡因可达到良好的麻醉和阻滞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确定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浓度,尚待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肖实,曲良超,曾剑文. 罗哌卡因臂丛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在显微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04):311-312.doi: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1.04.016.

[2]王磊,吕飞. 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118.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0.118.

[3]王祥和,陈韬,张群英. 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03):200-202.

[4]Tram QHD,Clemente A,Doan J. Brachialplexus blocks: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J].CanadianJournal of anaesthesia-Journal canadien d anesthesie,2007,(08):662-674.

[5]王祥和,丰浩荣,许鹏程. 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血药浓度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08):781-783.

[6]Casati A,Borghi B,Fanelli G. Interscalene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for open shoulder surgery:arandomized,double-blinded comparison between levobupivacaine and ropivaeaine[J].Anesthesiaand Analgesia,2003,(01):253.

[7]戚海峰,孙静,邹建方.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4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8,(35):53-54.doi:10.3969/j.issn.1002-266X.2008.35.023.

[8]闫美兴,王少华,赵艳. 罗哌卡因临床镇痛应用新进展[J].中国药房,2009,(05):381-382.

[9]曹国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儿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9,(08):1367-1368.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09.08.013.

[10]李露,张晓光,廖俊. 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1,(13):1278-1280.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1.13.011.

[11]王志广,马永兵,潘宠勤. 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5):4420-4421.doi:10.3969/j.issn.1008-8849.2009.35.071.

[12]刘明姬,袁福利,黄伟坚.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尺桡侧阻滞效果的评价[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9,(06):1367-1368.doi:10.3760/cma.j.issn.1673-4378.2009.06.004.

[13]张丽霞,叶小丰,余凌. 0.75%罗哌卡因与丁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医药导报,2007,(12):1446-1447.doi:10.3870/j.issn.1004-0781.2007.12.024.

[14]王海宽,徐凯.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8,(33):21-22.doi:10.3969/j.issn.1674-4985.2008.33.012.

[15]马冬梅,范玉珍,曹兴华. 不同浓度与容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07):629-6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