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4-01-07 浏览次数:960次
【摘 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是通过影像学定位,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手术器械精确导入所定靶点,对功能性疾病和非功能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功能神 经外科是对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如癫痢、锥体外系疾病、疼痛和精神性疾病等,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本文针对主要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诸如帕金森 病(Parkinson's disease)、顽固性癫痫等进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趋势的探讨。
【关键词】立体定向技术;功能神经外科;发展趋势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不同的方法改 变与调整神经的功能,达到消除或缓解某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疾病的症状,而非根治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的范畴,包括治疗不自 主运动、疼痛、癫痫、精神病等,同时也用于对神经功能进行生理 学的研究。立体定向技术是神经外科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功 能神经外科不是同义语。功能神经外科常依赖立体定向技术作为治 疗手段,但立体定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治疗功能性疾病, 还可以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并达到根治病变的目的[1]。如近年来 发展起来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X 刀、γ刀)、孔洞神经外科、 内窥镜神经外科以及脑手术指挥棒系统等,都与立体定向技术密切 相关。
1 立体定向术概述
立体定向术与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不同,是借助立体定向仪, 在X线检查或CT、MRI等配合下,对脑或脊髓内某一结构或病灶精 确定位,而后通过立体定向系统,将手术器送达目标点进行指令性 的处理,或在导向器指引下进行定位直视手术[2]。立体定向术由 Horsley与Clarko所创始,1908 年制成定向仪,过去主要用于研究脑 深部结构的定位及相应的生理功能。1947 年,Spiegel与Wyeis首先 将这一技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震颤麻痹),以后得到推广,立体定 向术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治疗脑瘤、脑血管病、颅内异物摘除 等方面[3]。一般来说,立体定向手术对脑的侵袭性较小,术后反应 也较轻,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2.1 探索历程
帕金森病的问题已经困扰了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将近一个世 纪。早期以抗胆碱能制剂类药物治疗,对于缓解进行性震颤、僵直、 运动不能、姿势障碍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PD 的震颤及运动障碍的 外科治疗的历程是一个科技进步、经验积累、意外发现相结合的复 杂过程。1817 年James Parkinson 提出该病,以后有人发现个别PD 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对侧肢体震颤消失。1909 年Victor Horsley给病人 施行运动神经根切断术,结果震颤消失,这一点在30 年后由Paul Bucy证实[4]。20 世纪初,RoberHenry、Clarke 和VictorHorsley初步 发展了立体定向技术,直到1947 年,该技术才应用在病人身上, Spiegel 和Wycis 实施了丘脑背内侧核毁损术,这是一项精神外科治 疗,随后斯德哥尔摩的Leksell 和巴黎的Talairach 于1948 年也报告 了立体定向手术。人们发现该技术适用于皮层下病变导致的精神性 疾病以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特别适用于皮层下定向治疗PD引起的运 动障碍和震颤[5]。
2.2 治疗现状
2.2.1 射频毁损术在射频热凝毁损法之前人们经历了直流电破 坏法,许多19世纪的工作证明了直流电可造成神经组织的毁损作用。 Beaunis(1868)、Fournie(1873)和其他的人利用双极电极在动物身上制 造了第一个电解脑损害模型。他们认为正极毁损更优越,因为产生 气体更少。1947 年,Spiegel 和Wyas 报道了第一个实体直流电脑破 坏实验。6 年后,Sweet 和Mark 证明了直流电破坏的缺点。他们提 出直流电损害可依电极的几何形状、毁损电流、毁损时间以及混合 因素而变动。最早发现射频与组织相互作用,始于早期无线电工作 人员碰到射频电流与发报机的不适当的部分而产生的烧灼现象[6]。 20 世纪20 年代,Harveglashing和Bovie 详细研究了射频能量的电切 和电凝作用。随后Sweet和Mark的工作证明,高频电流可用于更便 于控制的神经系统的毁损。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Aranow和Cosman 利用射频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的、商品化的射频发生器。通过控制电 流和能量水平而使脑部毁损有一个光滑的边界,这与以往的直流电 毁损相比有了重大的改进[7]。不久,Riechart和Mundinger 强调了监 测电极顶端温度的重要性以保证毁损范围的恒定。此后,射频毁损 在神经外科有了最重要的进展,就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使用特殊电 极对脑内靶目标进行毁损。此后,使用特殊电极通过立体定向技术 对脑内靶目标进行的射频毁损术成为神经外科最主要的发展。随着 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脑立体定向毁损术的疗效对震颤效 果最好,对僵直次之,对运动减少效果最差[8]。目前认为,毁损丘 脑腹外核的后部(Vim)对震颤是最有效的,而毁损前部对僵直最好。 有证据表明[9],干涉苍白球丘脑连接对僵直和运动减少是最适宜的。
2.2.2 脑深部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发展于20 世纪 70 年代,最早用于疼痛的治疗。1987 年法国Benabid 教授首次采用 DBS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取得了成功。1993年DBS 通过了欧洲CE 标准,1997 年美国FDA 批准进入美国市场,1998 年 该手术开始在我国开展。术中医生将电极插入脑内异常放电区域(也 就是产生静电干扰的区域),通过电极释放特殊的抑制电流,可减弱 或抵消静电干扰的影响,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DBS 术常用的 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 (STN)。实践证明[10],DBS 疗效满意,不存在复发问题;不造成 毁损性脑损伤,避免了损伤邻近重要结构引起的永久性并发症;可 行双侧手术,改善双侧症状,对中线症状改善也较理想;术后左旋 多巴类药物的用量可明显减少;电刺激的各项参数(电压、波宽、 频率及电极连接方式)可随时调整,做到因人而异以发挥最佳效应。
2.2.3 移植外科移植外科是将能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移植入患 者的纹状体内,尝试重建患者脑内多巴胺水平,将患者的“帕金森 病时钟”拨回到疾病的较早阶段。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 位于黑质内,但是黑质体积比纹状体小并且难以到达,因此细胞移 植入纹状体内较为容易和安全[11]。但是由于这些外来细胞未被移植 入黑质内,因此它们并不能像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那样接受、交换、 分析、处理和演绎来自脑内其他区域的信息。同毁损术或DBS 术不 同的是,细胞移植的疗效在术后数月内并不明显,这是因为移植的 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将自身整合入患者的脑内才能发挥功能。大多数(但不是全部)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 脑组织排斥移植的细胞。目前不同学者对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必要 性仍存在不同意见。
3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3.1 探索历程
早在1940 年Erickon 就曾描述过猴的动物实验,一例大脑半球 的癫痫放电可扩散至对侧半球,并认为这种扩散主要是通过胼胝体。 与此同时,Van Wagenea 和Herren 也发现癫痫病人在患肼胝体肿榴或 梗塞之后,其癫痫发作自然缓解,于是他们便开始作大脑连合切开 术冶疗癫痫。后经许多学者研究[12、13],有相当证据说明癫痫放电 的传播是通过大脑连合纤维。切断大脑连合将癫痫放电限制在异常 的大脑半球.因而可使全身性发作转为局限性发作。
20 世纪40 年代,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癫痫手术由于Penfield 和Bailey教授的大量 临床实践,带动当时多家医院都开始了癫痫的外科治疗。我国现代 癫痫外科治疗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并于1991 年召开了全国癫痫外 科治疗学术研讨会,当时报告的手术病例已达1846 例,还成立了全 国癫痫外科协会,对发展我国癫痫外科治疗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治疗现状
3.2.1 选择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目前研究显示[14],一 半以上的癫痫病人起源于颞叶,其发病机制复杂,发作时表现形式 多样,涉及精神活动、情绪体验、意识、认知、运动和自主神经等 活动。从病理学角度看,杏仁核、海马病变与颞叶癫痫之间存在着 相关性。在确诊为颞叶癫痫的病例中,65%发现病变在杏仁核、海 马,其余的为颞叶其他部位。另外一侧前颞叶、杏仁核、海马的切 除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功能缺失,因此该手术方式近年来得到很大 的发展[15]。
3.2.2 颞叶外皮质切除术主要针对有明确病变、范围局限的皮质。额叶癫痫常见,且与局部病灶有关。但因常常涉及功能区皮质, 手术受到一定限制[16]。
3.2.3 多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一般认为,癫痫灶放电通过三种 方式传播:①皮质局部区域内的突触环内传播;②通过皮质的树突 纤维或皮质下U 形纤维传播;③神经元膜电位呈过度去极化或反跳 式过度去极化状态。癫痫同步化的放电就是经皮质细胞间互相连接 的细胞水平树突传导,软膜下横切是通过手术将皮质下的横向树突 纤维切断,而保留其纵向纤维联系,常用于功能区致痫灶,以避免 产生严重的功能损害[17]。
3.2.4 伽玛刀治疗伽玛刀已成为现代治疗脑部肿瘤和血管畸形 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仍属于新兴领域。放射外 科治疗癫痫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8]。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 飞速发展及解剖理论的深入,癫痫疾病脑组织定位越来越准确,并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向着微创、立体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应用放射外 科治疗技术的条件也日趋成熟[19]。伽马刀的治疗最初是在治疗肿瘤 或血管畸形的过程中发现癫痫病灶并实施相关治疗,随着现代医学 检查手段及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伽玛刀对癫痫病灶的治疗 也开始逐渐重点化和清晰化,越来越多的伽马刀治疗癫痫的病例出 现在临床,成为与迷走神经电刺激术、深部电刺激术等共同成为临 床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脑叶切除手术相比,伽玛 刀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且具有损伤轻微、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速等优点[20]。但由于理论不充足,伽马刀治疗癫痫的具体方法和剂 量还有待商榷,最终治疗方法及规范的评估仍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 实践来确定。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解剖组织学深入了解、计算机及影像学引 导技术的飞速发展,毫无疑问会推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前进, 使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术定位更加准确、并发症显著减 少,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到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世绰,周树舜,程学铭.中国六城市居民癫痫的流行病学 调查.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J],1986,19(3):193.
[2] Porter RJ.Epilepsy:Prevalence,classification,diagnosis, and prognosis.in:Apuzzo MLJ,ed. Neurological Aspects of Epilepsy.Park Ridge. luinois:AANS Publications,1992:17-26.
[3] 林恒州,蔡晓东,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CT 和MR扫描基 线——鼻翼耳廓软骨下缘线[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24(2):91-93.
[4] 林志国,王跃华,1.5T MRI对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靶点定 位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4):199-200.
[5] 宋秋霞,张晓莺,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的基因表型特点研 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13(1):109-110.
[6] 赵钢勇,张平,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修饰骨髓间充质干 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 报,2013,38(1):38-42.
[7] 蓝建中,帕金森电刺激疗法治疗机制[J],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3,15(2):56-58
[8] 陈婉珊,张艳波,帕金森病治疗的进展[J],现代中医药, 2013,23(1):14-17.
[9] 凌至培,许百男,术中核磁共振引导下DBS 植入治疗帕金 森病[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8):803-805
[10] 葛鑫,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 障碍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2):1072-1073.
[11] 张丽,张连峰,α-synuclein 致病机制和转基因帕金森疾病 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11):63-67.
[12] 许尚臣,赵光宇,Sturge—Weber 综合征合并顽固性癫痫的 外科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 (12):1261-1263.
[13] 魏洪涛,刘育贤,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1 例报 告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3):53-54.
[14] 刘诤,刘海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性偏瘫伴 顽固性癫痫(附3 例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2): 180-183.
[15] 梁英魁,赵文锐,18F—FDGPET/CT 在顽固性癫痫病灶 定位和治疗决策中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14):1201-1202.
[16] 王俊伟,吴南,V—EEG 与SPECT 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痫 术前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21(2): 75-76.
[17] 吴朝晖,田增民,痫样放电偶极子对颞叶内侧型顽固性癫 痫的定位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21(2):83-85.
[18] 卢旺盛,田增民,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 固性癫痫(附41 例报告)[J],解剖与临床,2011,16(6):474-478.
[19] 王代旭,陈金华,颅骨成形结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颅 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5):62-63.
[20] 高进喜,魏梁锋,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病理与 手术方式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7):773-775. 作者简介:谭卫(1960--),男,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桂林市人民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及显微治 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