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21  浏览次数:730次

  作者:赵振东  作者单位:朝阳市第二医院, 辽宁 朝阳 122000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 高血压 脑出血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诊断率得到提高,为手术的合理选择提供了条件。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应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47岁~75岁,平均年龄60岁,60岁~75岁37例,占78%。发病到手术24 h以内30例,24 h~72 h手术15例,2周~4周的手术5例。高血压病史47例,病程2 a~20 a。患者入院时意识状态分级,I级:意识清楚或混乱14例;II级:嗜睡15例;III级:浅昏迷10例;Ⅳa级:中等昏迷不伴脑疝5例;Ⅳb级:中等昏迷伴脑疝3例;Ⅴ级:深昏迷伴脑疝3例。50例病人中基底节血肿40例,其中外侧型14例,内侧型16例,混合型10例,脑叶血肿7例,丘脑血肿3例,血肿部分破人脑室17例。血肿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36 ml~100 ml,平均60 ml。

  1.2 手术方式

  静脉复合麻醉,切口选择视血肿最靠近皮质部,尽可能避开功能区,头皮作线形直切口4 cm~5 cm,以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颅骨钻孔,扩大成骨窗直径约2.5 cm,电凝硬膜血管,十字剪开硬膜,电凝皮层止血,脑针穿刺血肿定位见陈旧性血液后用窄脑压板钝性分离至血肿部位,直视下低压吸收清除后血及血凝块,发现出血血管后以双极电凝止血。冲洗后无活动性出血留置止血纱布,血肿腔放置硅胶引流管,另戳口引出,硬脑膜不缝,放明胶海棉一小块于硬膜裂口处,最后缝合帽状腱膜和头皮。

  2 结果

  50例术后存活43例。3个月随访,安全恢复日常生活15例,部分恢复或需人帮助生活25例,卧床不起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选择

  意识状态与治疗效果的直接关系。根据金谷春之神经症状分类,凡是I级~Ⅳa级,即意识清楚或混乱至中度昏迷不伴脑疝者;根据CT扫描血肿>30 ml且有占位效应者;血肿的部位:外侧型、脑叶血肿预后较好;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3.2 手术时机选择

  有人认为[1]高血压脑出血后2周左右局部纤容亢进,血块自行溶解易吸收,主张亚急性期手术。但脑内血肿常在发病后20 min~30 min形成且出血自行停止。6 h~7 h后血肿急性占位挤压及血液成分对周围脑组织有损害。因此,有人提出手术最佳时机是发病后6 h内[2],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为发病后6 h~20 d,其中超早期手术5例,1例因术后再出血死亡,而晚期手术大部分均成活。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血肿部位、血肿大小、全身因素等综合考虑。如发病危重,来势勇猛,应尽早手术。否则,待病情稳定,准备充分后手术为宜。

  3.3 手术方式

  CT扫描的普遍应用使脑出血的诊断更为迅速准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更为清晰,为各种脑内血肿穿刺技术提供了条件。彭英等认为[3],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本身对颅脑又是一种新的打击。

  3.4 小骨窗开颅术有利于术后肢体、语言及功能的恢复。

  笔者的体会是手术中定位要准确,尽量避开功能区。当脑针穿刺抽得陈旧性血液时切勿过多抽吸,沿脑针分离时容易辨别是否已达血肿腔,直视下能彻底清除血凝块,吸除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又可直接止血。对深部血肿的操作应精细轻柔,尽可能让血凝块随脑血管搏动搏出。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可防止术后再出血,降低手术死亡率。血肿腔放置引流管对术后再出血观察和降低手术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此,笔者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可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沈美文.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5,3(15):485.

  [2]陈恒平.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6):38.

  [3]彭 英.CT导向颅骨锥孔抽吸引流治疗脑出血53例报告[J].功能性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1993,6(4):3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