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部脑挫伤的手术治疗特点
发表时间:2012-10-16 浏览次数:875次
【摘要】目的:探讨额部脑挫伤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总结额部脑挫伤患者的发病、病情进展及手术特点。结果:额部脑挫伤以老年人居多,水肿较重,早期病情发展慢,晚期常突然恶化。早期手术预后良好。结论:额部脑挫伤手术指征宜放宽,术中减压应充分,硬膜缝合应严密。
【关键词】 脑挫伤;额部;手术;方法;指征
脑挫伤是比较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而以额部为主的脑挫裂伤因其有早期意识障碍轻、晚期病情变化快且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使其与传统的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不同[1],且国内外对其手术方法及手术指征的把握尚无统一的认识。我院近年共行额部脑挫伤手术72例,为进一步提高认识,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于1999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凡入院时神志清醒、在住院后行开颅额部血肿清除并能保持随访6个月以上者均为入选对象,共72例,其中男54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44±5.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62例,坠落伤5例,跌倒5例。本组均经CT检查证实,其中双侧额部血肿60例,单侧额部血肿12例;合并轻度颞叶挫伤(或血肿)15例,明确合并枕部骨折62例,合并枕部硬膜外血肿17例(其中手术治疗12例)。
1.2 排除标准:①合并比较重的颞部挫伤或硬膜下血肿而同期手术者;②术后证实为自发颅内(额部)出血致摔倒而发病者;③合并较重的颈、胸腹部、骨盆等重要部位损伤致休克和(或)呼吸困难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多发伤患者;④明确原发脑干损伤者。
1.3 方法
1.3.1 一般治疗:入院后均给予必要的监护及补液、止血、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复查头颅CT,伤后6 h起视脑肿胀程度选用脱水剂,并根据间接颅内高压征象(如脑沟、脑室、脑池显示情况等)调节剂量。进食困难2 d及以上者予鼻饲饮食。
1.3.2 手术时机:保守治疗期间如出现血肿明显增大,或意识障碍加重,或难以控制度颅高压征象时,行开颅手术。本组术前神志清醒42例,嗜睡或意识模糊14例,浅昏迷12例,深昏迷4例。其中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手术时在伤后3 h内者1例,3~6 h者4例,6~24 h者34例,24~72 h者25例,72 h以上者8例。
1.3.3 手术方法:平卧位,全身麻醉,取传统冠状瓣切口开颅,如行双额手术,则分别取双侧额骨骨瓣,吸除脑内血肿及部分周围脑组织。本组共开骨窗112个,其中行去骨瓣减压33块(骨瓣),全部行硬膜外引流。其中同时行血肿残腔引流者28例,并于术后2~3 d引流液明显减少或引流液较多、但颜色变淡时拔除。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标准评判,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55例,轻残9例,中残6例,植物生存2例。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额部的脑挫伤多为由于枕部或枕顶部受力而引起的对冲性脑挫伤,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早期病症轻,血肿小,但随着止血、消肿等保守治疗的进行,极易引起迟发性出血及广泛性脑水肿,晚期部分患者病情常突然变化,如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
3.1 临床特点:①致伤原因多为颅脑减速性损伤:本组合并枕部骨折62例,占86.1%。②老年人居多,容易发生迟发性血肿:老年人多有脑萎缩,颅内空间大,且多伴有血管硬化,早期少许脑挫伤出血不易自止;晚期由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血缺氧,酸性代谢物质的蓄积,致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逐渐陷于麻痹,血管床扩大,引起血细胞渗出等局部代谢变化,形成血管周围血肿。③早期症状轻,晚期病情变化快:可能原因有:①由于额叶脑挫伤多位于额极或额叶底部,常常无明显神经系统缺损表现。本组患者中入院时神志清者62例,其中50例有轻度头痛,30例在伤后曾经呕吐,6例有精神症状,均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②部分患者在基层医院使用了甘露醇,致颅内压一时性下降,“填塞效应”消失,解除了对小血管的压迫使之再出血。③入院时脑挫伤血肿较小,随着保守治疗的进行,血肿渐增大,水肿亦加重,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与中脑近乎水平)及前床突的阻碍,病灶对中脑结构的压迫比较弱,但是到了晚期,一旦压力突破,病情常常迅速恶化,几乎没有像颞部血肿那样的意识渐变过程及单侧瞳孔变化经过。本组病员中有4例在保守治疗3~5 d时,由意识清楚,迅速转变为意识丧失并双侧瞳孔散大,虽行积极手术,仍有2例出现植物生存的不良后果。
3.2 手术时机:笔者认为额部外伤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积极手术:①轻中度意识障碍,即使血肿量达不到通常要求的30 ml[2],亦应考虑手术治疗。本组病员中有20例患者,血肿仅12 ml,但水肿较重,约8例已经出现意识障碍。②患者脑挫伤范围广,血肿大,占位效应明显,双侧脑室额部夹角明显增加(常大于120°),中线无明显移位,但基底池受压变窄或消失,此时虽然神志清,亦考虑积极手术,因为此类患者没有颞部病变那样的意识、瞳孔等指标的渐变过程,所以不能单纯以意识状态和阳性体征来判断病情的轻重。③老年患者伤后早期脑挫伤灶比较大,估计尽量强力脱水勉强可以保守治疗,因额极、额底血运差,血肿吸收慢,长时间大剂量强力脱水不良反应比较多,亦可考虑手术。④不能因精神症状误认为意识障碍而影响对手术指征的把握。⑤《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指出在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或颅内压力检测达到30 mm Hg(或4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才行急诊开颅手术[2],但目前国内接受颅脑外伤的医疗单位主要是县市级医院,要做到准确颅内压监测并不容易。
3.3 手术应注意的问题:①尽量用冠状瓣,保留骨瓣,因为从美观的角度,前额颅骨缺损对患者影响较大,因额肌薄,皮下组织容易显现。比较用线锯斜拉,放回骨瓣后丝线固定,用骨屑及脑胶填塞骨孔,及用铣刀开颅后用颅骨锁(1块骨瓣至少1枚)固定这两种开颅方法后发现,颅骨锁对患者的感观影响更大。②术中减压要充分:彻底清除坏死的脑组织及血肿,若颅压高,可切除部分额叶,因清除血肿及破碎脑组织后,剩余的组织因曾受压迫、缺血,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脑肿胀,对于多个脑挫伤灶患者,手术减压后,原来被挤压的小的挫伤灶会因“填塞效应”的消失而再出血,使手术效果减低。另外,额底脑挫伤在脑功能方面多位于相对“哑区”,切除后对脑功能的恢复影响不大。③双侧额部挫伤伴血肿时,在行较重一侧手术后,为避免单侧减压引起中线结构移位、血管牵拉,和镰下疝的发生,另一侧病灶的手术指征亦应适当放宽。④术中不宜盲目灼闭前额叶较粗的回流静脉,否则容易造成创面血流不畅而加重术后水肿。⑤因额肌不发达,术后硬膜缝合需切实严密,且血肿残腔不宜置引流管。本组置引流28例,虽未出现颅内感染,但是出现脑脊液皮漏4例,而未置脑内引流者84例,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有文献报道,对于较重的额部挫伤,为了充分减压,可去除骨瓣,不缝合硬膜[3]。笔者认为不妥。因为额部皮瓣薄,脑脊液漏处理相当困难,如果仅仅为了减压充分,则宁可多切除失活脑组织,也要确保硬膜的严密缝合。⑥多数外伤患者合并颅底骨折,嗅神经极易损伤,且对冲性额部挫伤多位于前额底及两侧额叶的内侧面,手术多在颅底操作,故术中应尽量避免嗅神经的医源性损伤,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⑦因多数患者为对冲性脑挫伤,合并枕骨骨折,故术后应常规立即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枕部硬膜外血肿,如必要则及时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术后当日发现枕部血肿并手术6例,预后明显比手术次日发现血肿者要好。即使未发现枕部迟发血肿,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有了术后CT片,更便于向家属做病情告知。
总之,对于前额叶的脑挫伤患者,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切不可单纯以患者的意识水平、血肿量的多少、中线的移位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此类患者病灶小,水肿重,且消退慢,后期病情变化突然,手术减压应充分,术中不宜置血肿残腔引流,开颅后的颅骨重建要细致,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海,蔡学见,时忠华,等.对称性前额叶底部挫伤诊断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2):128.
[2]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1.
[3] 石传江,熊 辉,王允胜,等.单侧开颅额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伤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