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儿童外伤后脑梗死29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09  浏览次数:615次

  作者:冯凌,唐小平,唐文国,漆建,罗仁国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通过总结29例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结果,分析其发病机制,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诊治水平。

  【关键词】 颅脑损伤,脑梗死,儿童

  儿童外伤后脑梗死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现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9例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8.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坠落伤8例,跌伤3例。临床表现:有原发昏迷5例,无原发昏迷24例中,发生继发昏迷8例。所有昏迷时间在数分钟~5小时。所有患儿(昏迷患儿清醒后)均不同程度伴有神情倦怠,活动减少,呕吐等表现;伴有一侧肢体偏瘫27例,癫痫发作2例,GCS评分为7~12分。

  2 诊断与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伤后1~26小时行头颅CT扫描明确诊断。复查行MRI扫描2例。结果显示:一侧基底节区圆形低密度病变23例,其边界清楚,直径为0.5~1.5cm,其中左侧13例,右侧10例;伴有局部脑挫裂伤6例,其中位于一侧额后部4例,位于顶枕深部2例;CT及MRI均提示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本组以脱水药、钙拮抗剂及扩血管药物为主进行保守治疗。脱水药使用20%甘露醇按1g/㎏计算,1~2次/d。尼莫地平用于全部6岁以上患儿21例,每日2~4mg。在临床严密观察下使用上述剂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扩血管药物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d(6岁以下患儿酌减)。一般疗程为2~3周。

  3 结果 本组病例无死亡,出院时均神志清楚。在发生偏瘫的27例患儿中,肌力完全恢复17例,肌力Ⅳ级8例,肌力Ⅲ级2例。综合出院半年后的随访,偏瘫者中25例完全恢复,另有2例偏瘫侧肢体肌力提高到Ⅳ级。治愈率达93.1%(27/29)。2例有癫痫发作患儿未再发生癫痫。

  讨 论

  1 发病原因 小儿发生基底节区梗死的重要原因可能是:(1)小儿自我保护能力差,外伤时头颅过伸,易引起颈动脉受损,产生附壁血栓,而导致脑梗死;(2)由于解剖学上的特点[1],儿童血管纤细,发育不完全,轻微损伤即会引起扭曲、移位、甚至闭塞,加上基底节供血动脉系终末动脉,缺乏吻合,并呈垂直出入,外伤时易导致动脉肌层和内膜撕裂,从而导致脑梗死。本组中该类病例占79.3%。

  2 诊断和治疗 患儿均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昏迷常不在受伤当时出现,大多在伤后10小时。患儿受伤后数小时即可发生脑梗死,但也可能在伤后10+天才发生梗死。本组有2例分别于外伤后10天、12天发生偏瘫,经及时复查CT明确诊断。我们的体会是:伤后及时行CT及MRI检查较易发现梗死;如果发生了与疾病转归不能解释的症状(如新出现偏瘫、失语或昏迷加深等),及时复查CT、MRI也可明确诊断。本组均行保守治疗:主要使用脱水剂、钙拮抗剂及扩血管药物[2]。特别是钙拮抗剂尼莫地平的使用,目前在使用的剂量上尚有一定争议。我们倾向于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血压、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剂量,一般使用偏小的剂量。患儿大多预后较好。我们考虑很可能与外伤后昏迷程度浅,昏迷时间短,病灶范围小,在使用钙拮抗剂及扩血管药物后,侧枝循环能够迅速建立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Fujimura M,Kameyama M,Motohashi O,et al.Cerebral infraction in the caudate nucleus associated with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and diffuse brain injury in a child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Childs Nervous System,2004,20(6):430-433.

  [2]杜超,李朝晖,胡国章.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吉林医学,2007,28(11):130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