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膜窦的临床诊治
发表时间:2010-06-23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张震军 张春阳 冯士军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关键词】 颅骨骨膜窦
我科2000年3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颅骨骨膜窦患者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病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可确诊[1]。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15~36岁,平均25.5岁。自发型6例,占66.7%;外伤型3例,占33.3%。发病部位均为额顶部且单发,仅有局部膨胀感的6例;有局部膨胀感伴头痛的3例。所有病例在头皮上均可见一可压缩性的软性肿物,最小约10cm×05cm,最大约4.5cm×3.5cm,无搏动,局部头皮呈微红或青兰色,其中一位36岁女患者同时伴有下唇、右侧面部、右下肢的黏膜或皮肤浅表处多发的异常血管团,肿物均随头位变化而增大或缩小甚至消失,当肿物消失时压迫双侧颈静脉时肿物又出现。X线检查仅见2例患者局部颅骨外板密度稍低,同时有2~3个大小不等的骨孔。其中一例患者查MRI造影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有动静脉畸形与上矢状窦沟通,并通过导血管及板障静脉与颅骨骨膜窦相通。
1.2 手术与结果8例患者均采用病变切除+骨蜡封堵骨孔的术式;1例合并颅骨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在行γ刀治疗9个月后行开颅手术将病变及引流静脉全部切除,术后病人随访10个月~2年无复发。
2 讨论
颅骨骨膜窦在临床上较少见,笔者在近3年国内主要神经外科杂志上均未检索到相关文献报道,该病误诊率、漏诊率高,这与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未引起患者本人及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有关,只是在患者无意中触摸到肿物或伴有轻微头痛时才来就诊,而往往由于误诊或漏诊又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错误产生不良后果。其中一例患者因发现前额头皮肿物去当地私人诊所就诊,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诊所医生以16号针头做穿刺治疗,结果针眼出血不止,遂急诊转入我院后手术治愈。因此,该病应引起各级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本文资料显示,颅骨骨膜窦多发于青年人,发病部位均在额顶部。病变为单发,但本组1例患者还伴有口唇黏膜、面部及右下肢的血管异常且颅内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动静脉畸形与病变间接沟通。病变的自发型多见,外伤型少见,分别占66.1%、33.3%[2]。自发型的病因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颅骨的慢性疾病、静脉瘤病或遗传缺陷所致的导静脉异常增多等的基础上,再因咳嗽、呕吐等动作使静脉破裂形成[3]。外伤型的病因,通常是在头部外伤后骨膜下发生血肿,血肿经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或因颅骨外板骨折,加之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蛛网膜颗粒压迹较深,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在了解病因后临床诊断就相对较为直观,本文资料提供病例均在头皮上可见肿物,质软,可压缩,无搏动,局部头皮呈微红色或青兰色,当咳嗽、用力排便或头低位时肿物增大,当直立和坐位时肿物又基本或完全消失,此时压迫双侧颈静脉时肿物又出现,双侧颈静脉压迫法为本病的特异性诊断。
8例患者均采用病变切除+骨蜡封堵骨孔的手术治疗,1例因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在行γ刀治疗9个月后行开颅手术将病变及引流静脉全部切除,术后病人随访10个月~2年无复发,效果良好。对于手术,我们的体会是:(1)体位非常重要,头位以能显示肿物边界而又使肿物张力不致过高为宜。(2)为避免病变复发,我们在普遍对外板骨孔用骨蜡涂抹止血后,对于较大骨孔,直径一般超过1mm的骨孔做进一步的处理,即用颅骨钻于外板处打磨,以产生足够多的骨沫,混以医用胶水压入骨孔,最后再用骨蜡封堵。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30
[2] 顾硕,鲍南,金惠明,等.儿童颅骨骨膜窦[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6):502
[3] 李旭,王永照,陈君,等.创伤性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4(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