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9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朱盛,王东华 作者单位:大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大竹 635100
【摘要】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形成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认为其多见于伤后24小时内,对颅脑损伤患者应动态CT检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降低死残率。
【关键词】 颅内血肿;诊治
我院自1998~2006年共收治33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患者,现将其临床诊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10~84岁,平均43.5岁。道路交通伤18例,坠落伤7例,跌伤5例,击伤3例。临床表现:原发昏迷26例,头痛27例,呕吐13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者10例,意识障碍或加重14例,定位体征发展或出现新的体征9例,癫痫发作2例。首次CT时间:伤后0.5~3小时24例,3~12小时5例,12~24小时4例。首次CT扫描正常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18例,颅骨骨折5例。伤后24小时内复查CT发现血肿26例,72小时4例,超过3天3例。其中2例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后24小时内对侧又出现血肿。
2 治疗与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3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轻残6例,重残4例;死亡5例,死亡率15.2%。其中4例确诊为迟发性颅内血肿时已出现脑疝,继发性脑干损害死亡,另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
讨论
1 发生机制 (1)脑挫裂伤后局部脑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血管壁继发性受损破裂出血,形成迟发性血肿;(2)颅骨骨折时由于颅内压高及颅骨与硬脑膜黏连不易分开等原因,首次CT未发现血肿,但由于过早使用甘露醇,或由于开颅手术导致颅内压下降,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致原已破损的血管和板障出血引起DTICH;(3)对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致全身凝血功能障碍者,外伤后易加重或继发出血形成新的血肿。
2 早期诊断 我伤后24小时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避免漏诊。对严重颅脑外伤病人,首次CT报告未发现颅内血肿,仍有迟发血肿发生之可能,应动态CT检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萎缩的存在,脑血管动脉硬化,其血管脆性增加,外伤后易出血,更易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
3 治疗体会 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症状轻、血肿小的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止血、脱水、激素、抗生素、脑保护剂的应用。对幕上血肿>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后颅窝血肿量>10~15ml,出现脑疝或脑疝的早期表现患者,应及早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占位效应明显者应尽早手术,及时清除血肿,以解除脑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