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胶质瘤的伽玛刀治疗

发表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531次

作者:陈健 赵洪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  胶质瘤是颅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伽玛刀不论是作为首选或主要治疗方法,还是辅助治疗措施,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伽玛刀的优势、相关病例的选择、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放射外科手术

  当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仍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以及生物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但胶质瘤好发于人脑重要功能或其附近区域,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术中难以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死、病残率及复发率均居高不下。因此,胶质瘤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难题,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从1989年Pozza等[1]首次将伽玛刀应用于胶质瘤的治疗以来,对于胶质瘤究竟适不适合采用伽玛刀治疗,一直以来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近几年来,伽玛刀治疗胶质瘤取得较好疗效的报告不断增多,伽玛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以其极高的精确度、安全性和极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伽玛刀的优势          伽玛刀是根据立体几何人定向原理,借助于MR、CT、DSA等影像学技术,选择性地将颅内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确定为治疗靶点,使用安装在半球状金属屏蔽系统内的钴60产生的伽玛射线对预选靶点进行一次性连续大剂量的聚焦照射,使之产生坏死,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伽玛射线在投照过程中一般不会对血管、神经及脑组织造成损伤,而且立体定向等中心剂量呈高梯度射线分布,照射靶点接受的剂量非常高,而边缘剂量陡然降低。正是这种大的剂量反差保证了靶点外正常机体组织仅受到最小损伤,且损伤大多能及时修复。          传统放疗的原理是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度不同,采用小剂量分次治疗的方法,杀死对射线敏感的肿瘤组织,而正常组织得以保全。因此,全脑放射治疗适用于治疗对射线敏感的恶性肿瘤[2-3],而伽玛刀更适合体积较小的病变。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伽玛刀治疗具有以下优点:①无感染、出血等危险;②术后无或仅有极其轻微的并发症;③住院周期短甚至无需住院。

  2 病例的选择         许多学者探讨了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病例选择标准问题[4-6]。一般认为,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的适应证为:①肿瘤直径<30 mm (良性肿瘤或非功能区病灶直径<40 mm)。②肿瘤在CT或MR上表现为实体,边界较清楚,未造成严重中线移位和占位效应。③肿瘤位于大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域,手术风险较大。④病人年龄偏大,一般情况差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 难以耐受手术。⑤卡氏评分 (Kam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 >60分;年老体弱者或KPS评分>50分,但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者。⑥拒绝开颅手术者。⑦手术后或放疗后复发、残留者。          有关的研究和临床资料显示:只要是符合上述适应证的病人,在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其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7-11]。研究表明:肿瘤的病理级别越低,病人的年龄越小,KPS的评分越高,肿瘤的体积越小以及肿瘤是单病灶,则病人的生存期愈长[6];也就是说,上述5种因素与病人的生存期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3 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胶质瘤的伽玛刀治疗主要采取两种方案:单次大剂量放射治疗和分次小剂量放射治疗,后者主要针对肿瘤体积较大者。对于放射剂量的计划,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对于单次大剂量放射治疗的剂量规划,已有许多研究[2-3,7,12-13]。病灶的中心剂量多在25~55 Gy之间,等剂量曲线为40%~60%,平均50%,等中心点平均5~6个。还应根据肿瘤大小给予不同周边剂量,病灶平均直径<20 mm者,周边剂量为18~20 Gy;20~30 mm者,周边剂量为15~17 Gy;>30 mm者,周边剂量<15 Gy。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同时考虑病变周围的放射敏感结构,如视神经 (视交叉)、头皮等的耐受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若不受周围重要功能区受照剂量的限制,单就病灶的病理级别来说,低度恶性病灶的边缘剂量通常为12~18 Gy,中心剂量35~45 Gy;高度恶性病灶边缘剂量为15~22 Gy,中心剂量45~50 Gy。另外,由于脑胶质瘤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影像学难以确定其边界,为了尽可能杀死“不显影”的胶质瘤细胞,可在剂量计划时将包绕肿瘤的周边等剂量曲线向CT或MRI所显示的肿瘤边界外扩展1~2 mm,恶性度高时可扩展2~3 mm。         对于肿瘤的直径>40 mm者,现在多推荐采取分次小剂量放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其理论依据在于[5,8-9]:胶质瘤的内部通常存在一定抗拒射线的乏氧细胞,为了能够杀死该种细胞和提高治疗效果,只有提高照射剂量;但乏氧细胞大多被正常脑组织包绕,如果增加治疗剂量和治疗容积,必然会增加晚反应组织的放射性坏死的发生率,或对重要区域的神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而采用分次小剂量放射疗法,每次照射时主要杀伤肿瘤内对射线敏感的富氧细胞,在分次照射间期乏氧细胞可发生再氧合形成富氧细胞,与此同时受到亚致死性损伤的脑组织也进行再增殖修复。因此,在下一次照射时即增加了射线对肿瘤的杀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晚反应组织的放射性损伤,从而达到了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又保护正常脑组织的目的。但是对于如何开展分次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专家大多建议分2~3次完成治疗,每次间隔1 d。2次治疗的病人周边剂量为8~10 Gy/次,3次治疗者周边剂量为5~8 Gy/次[6,9]。而国外Simonova等[13]报告对70例病人进行治疗,平均周边剂量为25 Gy,一般分5次完成。

  4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大宗病例统计 (788例) 结果表明:经活检或肿瘤切除的恶性胶质瘤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周,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病人只有40.9周[14]。          总体说来,采用伽玛刀治疗胶质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治疗后主要通过症状改善,影像学复查对比,KPS评分以及生存期等来评价疗效,其中最常用的是治疗3个月以后的影像学复查结果,如果影像学复查显示病灶缩小50%以上,认为有效。胶质瘤经伽玛刀治疗3~6个月后,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有效率在40%~60%之间,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可以提高到85周,半年生存率约在95%左右,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5%左右[7-12]。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治疗后2年仍健在的病人中低级别恶性肿瘤占75%~90%,其疗效明显优于高级别者[9-11]。          针对恶性胶质瘤,有不少在常规放疗或手术后采用伽玛刀增强治疗的报告。Baumert等[15]报告15例病人在常规放疗后接受了20 Gy、2例病人接受了10 Gy的增强治疗,17例病人的1年生存率为77%,2年生存率为42%;70%的病人在1年内病变无进展,35%的病人在2年内病变无进展;中位生存期达到了20个月。另有报告增加容积剂量后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可能更好[16]。          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不良反应很少见,最常见的是放射性水肿,其发生率各个文献报告均不一致,一般<25%;经脱水及激素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可在1~2周内缓解。部分病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短时失忆以及原有症状加重[15],但可较快缓解。此外,伽玛刀治疗后还存在诱发其他肿瘤的危险。Yu等[17]报告在伽玛刀治疗后发生脑膜瘤1例。随着伽玛刀的广泛运用,类似的报告将会越来越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引起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的注意。

  5 小结与展望          胶质瘤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虽然采取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疗效及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而伽玛刀不论是作为首选治疗,还是作为手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补充治疗,均已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尤其是对非功能区体积较小的低级别肿瘤病人。尽管远期疗效仍无根本性改变,但伽玛刀治疗对改善病人症状,延缓复发,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伽玛刀治疗胶质瘤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外均未将相关标准统一化,且还有许多治疗细节没有完善。高级别胶质瘤在伽玛刀治疗初期,尽管其生长得到抑制,甚至肿瘤萎缩,但由于其侵袭性生长的特性,最终仍会复发。为了更精确地确定肿瘤边界,可尝试采用PET提供的肿瘤代谢信息图像进行定位。此外,为了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除了精确规划外,要重视肿瘤受照剂量的均匀性。如果规划时靶点较多,会增加肿瘤受照剂量的不均匀性,形成部分容积效应,脑水肿发生率会增加;但靶点减少会影响治疗规划。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伽玛刀术前或术后配合全脑放射治疗,对控制复发,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疗效是否有效,仍处于实验阶段,没有得到随机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的证实。随着伽玛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今后选择用伽玛刀治疗的病人将会越来越多。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胶质瘤的伽玛刀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POZZA F, CLOLOMBO F, CHIEREGO G, et al. Low-grade astrocytomas: treatment with unconventionally fractionated external beam ster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 [J]. J Radiology 1989, 171(2): 565-569.

  [2] RICHARDS G M, KHUNTIA D, MEHTA M P.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metastatic brain tumors [J]. Crit Rev Oncol, 2007, 61(1): 70-78.

  [3] KAAL E C, NIEL C G, VECHT C J. Therapeutic manage- ment of brain metastasis [J]. Lancet Neurol. 2005, 4(5): 289- 298.

  [4] CROWLEY R W, POURATIAN N, SHEEHAN J P. Ga- mma knife surgery for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J]. Neuro- surg Focus, 2006, 20(4): E17.

  [5] 涂兰波, 梁军潮. 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进展 [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杂志, 2005, 18(6): 374-376.

  [6] LARSON D A, GUTIN P H, MC-DERMOTT M, et al. Ga- mma knife for glioma: selection factors and survival [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6, 36(5): 1045-1053.

  [7] 张静华, 苗丽, 陈成雨. 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近期效果分析 [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2): 93-95.

  [8] 赵洪洋, 李美华, 王骏业. 巨大脑胶质瘤伽玛刀分次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1, 6(4): 218-220.

  [9] 黄润生, 钱伟, 房景玉, 等. 伽玛刀分次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6): 358-359, 376.

  [10] 邓印辉, 何咏, 梁舜尧, 等. 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分析 (附142例临床报道) [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6): 329-331.

  [11] LANDI H, MARKOE A, POTTER P, et al. Pilot study of estramustine added to radio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high grade glioma [J]. J Neurooncol, 2004, 67(1-2): 215-220.

  [12] NAKAJIMA M, NAKASU S, HATSUDA N, et al. Third ventricular chordoid gli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Surg Neurol, 2003, 59(5): 424-428.

  [13] SIMONOVA G, NOVOTNY J JR, LISCAK R. Low-grade gliomas treated by fractionated Gamma knife surgery [J]. J Neurosurg, 2005, 102(Suppl): 19-24.

  [14] ASHBY L S, RYKEN T C.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gliomas: steady progress with multimodel approaches [J]. Neurosurg Focus, 2006, 20(4): E3.

  [15] BAUMERT B G, LUTTERBACH J, BERNAYS R, et al.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boost after post-ope- rative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gliomas [J]. Radiother Oncol, 2003, 67(2): 183-190.

  [16] KNISELY J. Volume in dose escalation for malignant glio- ma—bigger might be better [J]. Lancet Oncol, 2005, 6(12): 915-916.

  [17] YU J S, YONG W H, WILSON D, et al. Glioblastoma in- duction after radiosurgery for meningioma [J]. The Lancet, 2000, 356(9241): 1576-157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