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附23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05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蒋尊柏 作者单位: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 永州 425000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微外科手术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8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大脑中动脉 (MCA) 分叉部动脉瘤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9~67岁,平均56.7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起病,部分病人合并颅内血肿或脑室内积血;瘫痪4例,浅昏迷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4例,Ⅳ级2例。
1.2 影像学检查 均经 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分叉段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 1例,5~10 mm 18例,11~15 mm 4例。
1.3 手术治疗 气管插管全麻,采用标准翼点入路手术。根据动脉瘤体指向决定头偏20°~60°,使关键孔高出心脏平面且在最高点。铣刀铣开骨瓣,弧形剪开硬脑膜,丝线悬吊;显微镜下分离侧裂,打开颈内动脉池、视交叉池,放出部分脑脊液,见颈内动脉末端;沿大脑中动脉向外依次分离M1、M2段;暴露动脉瘤,小心分离瘤颈至能放下动脉夹即可。必要时临时阻断M1和M2段。对6例侧裂血肿形成病人,先夹闭动脉瘤,然后尽量清除血块;行去骨瓣减压 2例。
2 结果 本组动脉瘤均夹闭。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缓解。18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预后良好17例,偏瘫1例;均经CTA或DSA复查,未发现动脉瘤复发。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 MCA分叉部常有穿支和皮质支发出,且该处动脉瘤以宽颈动脉瘤多见,栓塞治疗易闭塞小动脉且完全填塞难度较大[1];显微手术能较容易地暴露此处动脉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3.2 治疗时机 分叉部动脉瘤位置表浅,只要手术操作恰当,不会明显加重脑组织的损伤。且早期治疗避免了动脉瘤再次破裂,术中、术后可以有效地治疗脑血管痉挛。因此,我们主张对Hunt-HessⅠ~Ⅲ级的病人尽可能早期手术。如存在明显的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可在2周后手术,但务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避免情绪激动,同时应用尼莫通100 ml静脉微量泵入,以缓解血管痉挛,为以后的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Ⅳ~V级的病人,可先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待病人病情稳定或改善后再考虑手术。
3.3 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是治疗MCA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应从内到外分离外侧裂,先显露颈内动脉和M1段,以备术中临时阻断[2]。也有作者建议,对颞叶血肿形成、外侧裂不清楚的病人,可考虑行经颞上回入路;但行此入路尤应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可沿沟回间操作,且用止血纱布及棉片保护好沟回间血管,避免造成血管损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牵拉[3]。
3.4 治疗体会 ①术前应根据DSA和CTA明确动脉瘤大小及指向,特别注意动脉瘤与豆纹动脉及M2的关系。②对于指向硬膜的动脉瘤,应警惕其在术中发生破裂。③术中先打开颈内动脉、视交叉池,放出脑脊液减压,以扩大手术空间。④预分离M1段,备动脉瘤破裂时行临时阻断。⑤指向岛叶的动脉瘤因分离困难,应注意对M1段及豆纹动脉的保护。⑥夹闭瘤颈前后要仔细辨认相邻的细小动脉,防止误夹正常血管。⑦对于颅内血肿,应在动脉瘤夹闭后,尽量清除血肿。⑧术中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⑨给予60 mg罂粟碱 (稀释成20 ml) 或尼莫通10 ml (稀释成50 ml) 浸泡术区血管,可减轻脑血管痉挛。⑩术后常规行腰穿置换术;静脉给予尼莫通100 ml微量泵入,3~5 d后加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加丹参20 ml静脉滴注,并辅以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 PAI S B, VARMA R G, KULKARNI R N.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J]. Neurol India, 2005, 53(2): 186-190.
[1] 谢轩责, 游潮. 经翼点人路显微手术治疗32例大脑中动脉瘤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6, 11(11): 5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