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目反射在面肌麻痹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0-03-31 浏览次数:586次
作者:林望, 唐冰, 赵红东 作者单位: 210006 江苏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同侧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其因病因不同、病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科自2004年起将瞬目反射(BR)广泛应用于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现将其应用价值做一总结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病人均为2004年6月~2005年4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7例。左侧病变26例,右侧病变10例,在发病1周内予瞬目反射及面神经NCV检查。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发病1周内进行BR及面神经NCV检测。平均检测时间为5天左右。BR及面神经NCV均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BR检测:分别刺激双侧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眶上支),于双侧眼轮匝肌外下方记录,参考电极置于外眦,上肢接地。NCV检测:耳前刺激,口轮匝肌记录。
2 结果
BR检查结果:30例BR未引出,6例患侧R1、R2及健侧的R2′潜伏期较对侧相比均明显延长,阳性率100%(见表1)。NCV检查结果:患侧潜伏期较健侧延长,但两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波幅下降两侧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表1 健侧与患侧BR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瞬目反射测定是通过电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眨眼动作并描记眼轮匝肌电位变化的方法,每刺激一侧可引出同侧R1,双侧R2。R1是皮肤外感受性反射,其传导途径为三叉神经冲动传至三叉神经主核,再由同侧面神经核传至面神经,是三叉神经到同侧面神经的寡突触反射,中枢位于桥脑。R2及R2′的反射途径有两种可能,一为来自皮肤感受器的冲动到达三叉神经脊束核,其纤维在延髓下部又上行经网状结构到达同侧面神经核。二为三叉神经脊束核部分纤维交叉,经网状结构到达对侧面神经核,最后经面神经传出形成同侧R2,R2为多突触反射[1]。借此,一可评价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脑干功能,二可评价面神经、三叉神经功能障碍[2]。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科常见症,多为特发性面神经炎,由结果中可见36例BR阳性率达100%,其中30例消失,6例表现为病侧R1、R2波潜伏期延长,对侧R2′潜伏期正常,而刺激健侧时,所得R1、R2潜伏期正常,对侧R2′延长,符合传出型障碍,诊断面神经损害无疑,临床多为特发性,亦名为面神经炎。临床工作中笔者曾遇到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虽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但BR异常,其表现既不符合传入型也不符合传出型障碍,结合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考虑可能脑干存在病变,经MRI证实为桥脑梗死。另1例患者病初2天检测BR示异常,表现为既不符合传出型又不符合传入型,询问病情有轻微的吞咽困难,随后发生吞咽困难加重并出现声嘶,临床最后确诊为多发颅神经炎,由此可见BR诊断面肌麻痹敏感性极高,并能做定位诊断,指导医师寻找病因采取进一步治疗[3]。BR能反应面神经全程传导功能,跨越了面神经损害部位,而面神经NCV仅反映面神经远端传导速度,故BR阳性率较NCV高。在本组病人中发病1周内双侧NCV的潜伏期无差异,但双侧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波幅的减低往往提示神经脱髓鞘改变。面神经炎是由于风寒、病毒感染引起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脱髓鞘,故面神经炎早期NCV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4],波幅降低的程度是否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10-122.
2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6-127.
3 Zileli M,Luiman F,Hicdonmez T,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in-stem and st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blink reflexesin posterior fossa tumor patients. Neurosury, 1988,98:320-321.
4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