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痤疮36例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542次
作者:沈贤新 黄 振 作者单位:杭州市妇幼保健院针灸科 杭州 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
【关键词】 痤疮 针刺疗法 穴位埋线
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痤疮36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10例,女26例,年龄16~23岁,平均22.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0个月。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埋线
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胃俞,肺胃蕴热加风门、足三里,气滞血瘀加曲池、血海。操作:采用7号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针头做针管,用0.30mm×50mm的毫针剪去针尖做针芯,制成简易埋线针。医者将备好的1cm长的30医用外科肠线植入针管,线头与针尖齐平。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简易埋线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度约1~1.5cm,进针至肌层,患者有酸胀麻感后,推动针芯将肠线注入穴位内,退出针头,查无线头外露,外贴创可贴。7天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埋线当天禁止洗澡。
2.2 针 刺
取穴:阳白、颧髎、下关、地仓、承浆、合谷、阿是穴(痤疮较多部位) ,伴有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伴有口臭者加内庭。诸穴均常规针刺,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隔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化妆品,每天早晚温水洗脸,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痤疮临床分级方法及其评价》[2]。痊愈:治疗后皮损比原有皮损减少≥90%;显效:治疗后皮损比原有皮损减少60%~89%;好转:治疗后皮损比原有皮损减少20%~59%;无效:治疗后皮损比原有皮损减少≤19%。
3.2 临床疗效
36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4 讨 论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为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引起。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肺胃蕴热有关。穴位埋线是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它通过肠线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吸收,对穴位产生持续的物理和化学刺激以及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等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大椎为督脉经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为泻热之要穴,把线埋于大椎,具有清热泻火作用;肺主皮毛,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图翼》云其“主泻五脏之热也”,埋线于肺俞,能清泻肺热;埋线于膈俞活血化瘀,埋线于脾俞健脾化湿;埋线于胃俞清泻胃热。面部为手足阳明经之分布区域,故取针刺合谷、内庭等疏通阳明经气,清泄肺胃蕴热;阳白、颧髎、承浆、下关、地仓、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调畅肌肤疏泄功能;曲池、血海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调理冲任;风门清泻肺经风热,足三里清热化湿。上法合用,“通其精脉,调其气血”,从而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
[2] 郭静,李林峰.痤疮临床分级方法及其评价[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