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肠系膜血管栓塞病2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1-11-08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梁本升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地区医院外科,辽宁 大连

  【摘要】目的:了解肠系膜血管栓塞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手段,降低此病的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本市两所医院收治的2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系膜血管栓塞病死亡率高达40%,男女比例为2∶1,发病率年龄在50岁左右,且常伴有心血管疾患。结论:肠系膜血管栓塞病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栓塞

  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上罕见,发病率仅占肠梗阻总数的0.23%~0.7%。肠系膜血管被阻塞后,肠壁肌肉因缺氧而出现痉挛,随后转为麻痹,先引起动力性肠梗阻,进而肠壁由于缺血坏死,而呈现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症状极不典型,诊断困难,且患者多系高年,5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常伴有心血管疾患,由于肠管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坏死,需将病变的肠管大部切除,即使恢复,术后遗留的营养问题也很大。因此,其预后比一般肠梗阻更为严重,死亡率极高。男女比例约为2∶1。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6例,女8例,发病年龄平均为51岁,其中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18例,1例有外伤史,2例为阑尾炎术后病例,1例为绞窄性疝患者,2例为脾切除患者。本组24例患者确诊后手术病例16例,保守治疗8例,其中死亡9例。经手术治愈14例,术后死亡2例。保守治疗8例,仅有1例痊愈,7例死亡。

  2 讨论

  2.1 病因及病理机制:肠系膜血管栓塞病有多种原因,如血栓形成,栓塞或由外伤所致。栓塞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发生于静脉,或动脉静脉同时栓塞。受累的血管可能为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支,或为肠系膜下血管,前者较后者多见,一般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较动脉为高。静脉阻塞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而动脉阻塞则大部分是由于栓塞,偶尔是由于血栓引起。

  肠系膜血栓形成(mesenteric thrombosis),常为继发性,几乎全部为静脉栓塞,这是由血栓形成所致。常见于:①腹腔内的感染。如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绞窄性疝、内痔等引起的门静脉感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②肝硬变或由肝外压迫所引起的门静脉阻塞,血液淤滞,促成血栓形成。③外伤所引起的肠系膜血肿,或脾切除术后等引起的静脉损伤所致。30%~40%的患者血栓形成是在腹腔内手术后发生,尤其是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残端保留过长者。部分患者找不到明显的诱发原因,故称为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embolism)。动脉阻塞大部分是栓塞的结果。栓子的来源有:心内膜炎的患者,左心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或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患者,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均可引起肠系膜动脉栓塞;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的患者,带菌的栓子可通过肺脏进入血循环,主动脉粥样钙化斑脱落等,亦可引起肠系膜动脉栓塞。至于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大都是在动脉本身己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动脉硬化、动脉粥样变、动脉瘤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因此,肠系膜动脉阻塞多发生在30岁以上的患者。

  肠系膜血管阻塞后的结局,取决于:①阻塞的性质:肠系膜血管闭塞后,即可引起肠壁缺血性坏死和出血性梗死两种变化。动脉栓塞的结果比静脉血栓形成更严重。因为后者的演变较慢,有时间可形成侧支循环。不论被阻塞的是动脉或是静脉。其结果大都造成肠璧出血性梗死,即肠壁水肿、充血,肠壁、肠腔及腹腔内有大量的血性渗液,肠蠕动消失,肠袢膨胀,其系膜肥厚有溢血,最后肠璧变黑坏死。②阻塞的速度:静脉阻塞因血栓形成的过程较慢,肠坏死的危险性较少。如动脉阻塞是因血栓所致而过程缓慢者,即使位置较高,肠袢也不一定发生坏死,血运可由渐次建立的侧支循环代偿。③阻塞的部位:阻塞部位在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可引起全小肠和右袢结肠的坏死。但常见的阻塞部位是在回肠结肠动脉分支以下,小肠坏死的范围,在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以下15~20 cm至回盲瓣20~30 cm之间。中、小动脉支阻塞局限者,常因侧支循支的代偿良好,肠管不发生坏死,肠系膜下动脉,因其各个分支与体循环的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丰富,即便动脉发生栓塞,肠袢也不一定发生坏死。

  肠系膜血管的分支,一旦发生梗塞后,其远端的血管床,必将有继发性血栓形成。结果肠袢终末血管弧,终将被此继发的血栓所堵塞,肠袢的坏死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早晚而异。此继发的动脉血栓,有时比最初的血栓危险更大,因其可能累及大段肠袢的血运,引起广泛的肠坏死。只有及时地将已有血栓形成的肠系膜和受累的肠管一并截除,才能有效地肪止血栓和栓塞的继续发展。以上情况在病理上亦很难区分是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结果。总之,肠系膜血管栓塞后,对机体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肠系膜上血管的阻塞,预后更为恶劣。

  2.2 临床症状及诊断:由于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受累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致。一般阻塞越完全,发病越急,病变范围越广泛,部位越靠近血管根部,病情就越严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起病急骤,突然发作上、中腹部剧烈疼痛,开始多为绞痛,随后转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常有频繁的呕吐、亦可出现水样腹泻。发病初期全身情况变化不明显,腹部无明显的体征,平坦柔软,可能有轻度压痛,但无胀腹和腹肌紧张,肠鸣音正常或活跃。这种剧烈的腹痛,而轻微的腹部体征,是本病初期的主要特点。腹部X线平片多无异常。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常达20 000以上。但6~12 h以后,病情可突然恶化,腹胀和腹部压痛明显,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腹腔积液,呕吐物和粪便含有血液。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则示已有肠坏死,腹内有严重感染和毒素的吸收。此时X线片可见少数胀大积气的肠袢,但由于腹腔和肠腔内充满积液,X线征密度普遍增高。腹腔穿刺可抽出有臭味的血性暗红色液体。约5%~10%的患者,在脐部、下腹部或右髂部,可扪到梗阻肠袢形成的肿块。

  少数亚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发病过程较缓和,1周左右方能显示病变的严重性。术前确诊较困难,一般中年以上的患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是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血性呕吐或血性大便,呈休克状态,腹部稍膨胀。全腹压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有血性渗出液者,应高度疑为本病的可能。如患者有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糖尿病坏疽、肝硬变、血液病、急性阑尾炎等,或有发生栓塞和形成血栓可能病变者,则诊断即可确定。

  此症应和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的晚期,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出血性肠炎,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肠套叠,肠扭转等相鉴别。

  2.3 治疗

  2.3.1 外科疗法:此症究竟采取外科或内科疗法,各家虽有争论,但若肠袢圈系膜血管栓塞已有坏死,早期施行手术切除所有受累的肠袢及其系膜,是唯一有效而挽救生命的方法。并应强调切除范围,至少须包括坏死肠袢上下端各15~30 cm,同时应将已有血栓的系膜一并切除,以免血栓继续发生。只有将坏死的肠管切除,清除腹腔内的渗液后,才能改善中毒和休克情况。这种小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很高:①因受累肠袢太长,手术本身危险性增加。②患者术前多已处于深度中毒性休克状态,术前虽予以大量输血及其他抗休克治疗。往往一般反应不佳,只有手术清除病灶后,休克状态才能改善。③凡因术前准备延长手术时机,等待血压上升,休克好转的意图,常常是事与愿违。

  手术的目的,最好在肠管坏死前取出栓子,恢复肠管的血液供应。但此症早期确诊困难。体征和X线征很少,患者又多为心脏病患者,唯恐诊断不准,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延误手术时机。故凡有心瓣膜病,近期内有心肌梗死等患者,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如体温正常,腹部体征轻微,腹部X线无异常,更应警惕此症。在发病8~16 h内(尚无明显体征和休克症状时),测定血液pH值为7.27,剩余碱值平均为-15,而其他急腹征患者,pH值为7.46,剩余碱值为-0.3。这种酸中毒现象,结合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而无明显的体征,是早期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三联征。应立即手术,术中应暴露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确定栓子的部位,并在其上、下两侧阻断动脉,在近侧注入少量肝素溶液,防止血栓形成,然后在动脉壁上作一小切口,轻轻挤出栓子。栓子全部取出后,松开远侧的阻断,并向远侧动脉内注射肝素溶液,再缝合动脉壁的切口,松开近侧的阻断,如动脉搏动良好,即示血液循环已恢复。检查肠管颜色转红,浆膜恢复光泽,蠕动存在,边缘动脉见有搏动,则示肠管不致坏死。尚有怀疑者,可将肠管放还腹腔内,等待10 min后再复查。一般发病后6~8 h内施行手术,无继发血栓形成者,效果满意。如栓子远侧的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已有血栓形成,则效果极差,但应尽可能取出继发性血栓,以保全部分肠管的生存。取出这些栓子,可用细导管吸引法。

  为防止手术后继发性血栓形成,可采用以下辅助疗法:①持续胃肠减压,直至自动从肝门排气为止;②术后继续使用广谱抗菌素,至体温、血象正常为止;③术后每天给予尼莫同静脉滴注以控制动脉痉挛;④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补液,维持血容量。

  由于广泛的小肠切除,术后肠管过短,患者腹泻、消瘦、营养不良及巨细胞性贫血等现象。注意调节饮食,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含钙的食物等,严格的内科治疗,多能维持一般健康。必要时用高价营养,以维持生命。若上述措施仍不能维持营养,排便次数过多,可考虑将一段约10 cm长的小肠切断后,作反蠕动方面的吻合,以延迟肠管排空和增长营养吸收的时间。

  因为小肠袢的长度各人不同,成人男性平均长约683 cm,女性长约706 cm。最短471 cm,最长960 cm,相差可达489 cm。另外患者对大段小肠切除后的反应亦难预料,一般成人切除小肠在总长度1/3以内,大都无影响,切除超过70%。便将危及生命,或术后发生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切除80%~90%小肠后,很难调节其机能。

  2.3.2 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者,认为肠系膜血管阻塞后即使手术切除病变的肠袢,很可能血栓再度形成。若用非手术疗法维持患者的生命,避免肠管胀气,则梗死的肠壁多能获得侧支循环的建立。故大量输血维持血压;肝素100~450 mg,每6小时静脉推注1次,使血液充分肝素化;持续胃肠减压,防止腹胀;及时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虽有不少患者用此法得到自愈的报道,但盲目性很大,在剖腹前无法判断梗死的肠壁尚未坏死。因此,姑息的肝素治疗,仅仅适应于病情垂危,不能耐受手术者,或手术过大,肠切除无济于事的患者。

  总之,肠系膜血管阻塞的预后极为恶劣,以往死亡率在60%~80%之间,近年来由于注意了早期诊断和处理,特别是应用抗凝药物以后,死亡率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 王明学.实用外科急腹症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3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