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直肠前突45 例
发表时间:2011-09-08 浏览次数:388次
作者:董四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江苏 泰州
【摘要】 目的:探讨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疗效。方法:对45 例重度直肠前突(RC)患者运用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进行治疗,并对术前术后排粪造影、直肠指诊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45 例重度RC 患者术后3~12 个月回访中,除发现3 例因疤痕体质致吻合口疤痕增生、直肠狭窄、排便困难加重治疗无效外,其余治愈37 例、好转5 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RC 是有效的。PPH 术;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直肠前突
【关键词】 直肠前突(rectocele,RC) 是最典型的妇科肛肠
病之一,多由于直肠阴道隔(rectovaginal septum,RVS)组织薄弱、松弛、弹力减弱,在排便压力下,使排便力线发生改变,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膨出所致,多发于中老年妇女,特别是经产妇。临床上表现为排便困难、便后不尽感、肛门坠胀不适,排粪造影可见典型的“鹅头征”X 线表现,且直肠前突并不孤立存在,常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混合痔、肛裂等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常经阴道、会阴、肛门三路进行直肠黏膜修补,远期疗效欠佳,我科从2005 年2 月 – 2009 年3 月采用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RC 患者45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 ~ 84 岁,平均年龄51.5 岁;病程18 ~ 15 年;经产妇40 例,占88.89%(其中自然生产35 例,剖腹产5 例),未产妇5 例;大便质硬34 例(占75.56%),大便质软11 例;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38 例(占84.44%)、混合痔12 例、肛裂10 例;有子宫切除史6 例,肛门部手术史11 例;术前排粪造影示直肠前突深度30 ~ 50 mm ;按直肠前突高度分高位6 例,中位37 例,低位2 例。
1.2 手术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手术适应证标准,结合国内外多数学作者意见[1],自拟手术标准如下:①排便困难、便后不尽感、肛门坠胀不适等临床典型症状持续1 年以上;②经过正规非手术治疗3 个月无效(正规非手术治疗方案:a. 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及粗粮,且保持足够的饮食量;b. 多饮水,每日约3000 mL ;c. 增加运动,顺时针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d. 便秘患者适当服用缓泻剂;e. 生物反馈治疗);③需要用手指按压阴道后壁或肛注开塞露后方可排便;④排粪造影见典型的“鹅头征”,直肠前膨出深度≥ 30 mm ,且排出期直肠前膨出内造影剂不能排空或仅部分排空;⑤经电子肠镜、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盆底肌电图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慢传输性便秘、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肠道准备都给予术前6 h 肥皂水清洁灌肠2 次,排便3 ~ 4 次,采用腰麻,右侧卧位;器械采用苏州法兰克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JZ32 一次性使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器。
1.3.2 手术步骤 ①先行PPH 术:常规消毒,扩肛四指后,在截石位3、7、11 点位齿线附近予以皮钳钳夹,并轻轻向外牵拉,使肛管直肠黏膜稍外翻。②查看直肠前膨出的深度和位置,设计荷包。从肛后齿线上方 20 ~ 50 mm 采用3.0 可吸收线通过缝扎器旋转完成黏膜下单荷包缝合,一般4~6 针即可。荷包的水平面与袋囊的最突处相平,此时应行阴道指诊确认缝线没有穿通阴道后壁。再在肛前荷包线处作一支持线;③打开HJZ32 吻合器致最大限度,纳入吻合头至荷包上方适度收紧荷包线,用勾线器将荷包线和支持线从两侧孔勾出并打结;④向外适度牵拉打结处,使荷包缝线及拟切除黏膜全部进入吻合器套管,旋紧吻合器至指针达底部。再行阴道指诊确认阴道后壁完整;⑤打开保险,完成瞬间击发,保持吻合器闭合状态约1 min,稍松开吻合器并退出,查看切除组织是否完整、吻合口有无出血;⑥再行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用直钳钳夹直肠前突黏膜,轻轻提起,中弯止血钳钳夹50 ~ 60 mm 直肠黏膜,血管钳与吻合口呈十字形,剪去止血钳上方黏膜组织,切除组织宽约20 mm。以3.0 可吸收线绕钳连续缝合直肠黏膜和肌层致耻骨联合水平,边退钳边紧线,在缝线的顶、底部各缝一针,分别与连续缝合线的两端打结。再在吻合口和连续缝合创面的十字交叉处以3.0 可吸收线作“8”字加强缝合;⑦合并症的处理:如行外痔切除,肛裂行肛后括约肌松解术等。
1.3.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口服缓泻剂如麻仁丸、便后吲哚美辛栓纳肛换药处理。
1.4 疗效判定治愈:术后症状消失, 每日排便1 ~ 2 次,5min 排尽。直肠指诊:直肠袋凹陷消失,无粪块积存。肛管压力恢复正常。排粪造影:直肠功能解剖恢复,肛管狭窄消失,钡剂完全排空;好转:术后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排粪造影也有所改善。2 ~ 3 日排便1 次,每次排便时间较前缩短,排便规律不十分明显。直肠指诊:直肠袋凹陷消失,有少量粪块积存。肛管压力恢复正常。排粪造影:直肠功能解剖恢复,肛管狭窄消失,钡剂基本排空;无效:症状同术前。直肠指诊直肠袋凹陷未消失,壶腹部有粪块积存。肛管压力仍高。排粪造影:肛管仍有轻度狭窄,钡剂不能完全排空。
2 治疗结果
45 例重度RC 患者, 住院3~7 d, 平均5.3 d。术后3 ~ 12 个月回访中,都给予临床症状、直肠指诊及复查排粪造影与术前进行对比,其结果治愈37例(占82.22%)、好转5 例(占11.11%)、无效3 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
3 讨 论
Sehapayak(1985 年)认为直肠阴道隔RVS 缺陷和薄弱是发生RC 的病因。近10 年盆底解剖学的深入研究,对RC 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大多学者认为RVS 的损伤是造成RC 最主要的因素。就其发病原因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性别:女性尿生殖三角的肌肉筋膜不甚坚固,骨盆出口宽度和长度又较大,且直肠阴道隔很薄,支撑组织很少,故女性易发生RC ;②年龄:RC 多发生于女性的绝经期前后,是由于女性年龄增大,特别在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致RVS 的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其弹力下降,在外力作用下易向前膨出;③分娩:分娩是造成RVS 薄弱最基本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分娩,特别是自然生产,最易引起阴道后壁组织的扩张和RVS 的撕裂,故RC 易发生于经产妇;④盆腔及肛周手术:子宫切除术后破坏了RVS 上端赖以固定的宫颈周围结缔组织环及宫骶韧带,从而盆底下降、阴部神经损伤。部分手术还可直接造成RVS 损伤;⑤ 便秘:过去大多学者认为RC 引起便秘, 但张东铭教授认为:便秘患者努挣时为增大腹压,阴道后壁向前回缩闭合致直肠前壁无力回弹,长期以往RVS 向前膨出,致便秘更甚,造成便秘 – RC – 便秘的恶性循环;⑥盆底松弛:RC 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得到大多学者的认可,故RC 常伴发直肠黏膜内脱垂、内痔等疾病。本文一般资料中所有患者RC 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5 岁,经产妇占88.89%,子宫切除致高位RC 6 例,大便质硬占75.56%,RC 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占84.44%,都体现了以上几点。综上所述,RVS 的先天缺陷及组织薄弱是RC 形成的生理解剖条件,而多种原因造成RVS 的损伤是RC 形成的直接原因,进行RVS 的修补是治疗RC 的关键。鉴于RC 病理病因较复杂,临床针对其手术方式也繁多。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手术达到加强直肠阴道隔,切除RC 的囊袋,从而通畅排便。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笔者运用PPH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RC,临床疗效满意,其机理有以下三点:① PPH 术能有效的切除直肠前壁黏膜,增加直肠前壁的张力,消除囊袋。另笔者认为RC 常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PPH 术切除过多的直肠黏膜同时也能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故其治愈高达82.22%,与之不无一定关系;②吻合口(尤其前侧)与周围组织形成疤痕粘连,增强了直肠前壁的强度和降低了直肠壁的顺应性;③同时行RC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深达肌层,与吻合口形成一“十”字固定,更有效地增强了直肠前壁的强度,防止RC 的复发。本文3 例RC 患者术后排粪造影未见直肠前突征象,但其排便困难加重,调查原因,3 例均为疤痕体质患者,疤痕增生后吻合口狭窄,在直肠下段形成一束带,似箍桶状,阻止排便。经门诊吻合口多点松解后,排便困难随即消失。张东铭指出:无症状或轻度、中度RC 实际上是一种解剖学变异,或排便时短暂的动力学扩张,不能认为是一种病理现象;有症状或重度RC 也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所以笔者严格掌控RC 的手术标准,并对RC 伴发的直肠黏膜内脱垂、混合痔、肛裂等进行手术处理,这样RC 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笔者采用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治疗重度RC,有效率达93.33%,临床疗效满意,建议可将PPH 术合经肛切除绕钳缝合术作为综合治疗RC的一个基本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韩少良, 倪士昌. 大肠肛门疾病外科治疗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2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