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伴肠梗阻21例诊治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赵战琪,何斐 作者单位:眉县人民医院,陕西 眉县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21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对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及随访。结果:结肠癌伴肠梗阻都属中晚期结肠癌表现,尤其是老年人反应性差,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结肠癌伴肠梗阻发生的关键。结论: 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对提高长期生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结肠癌;肠梗阻;诊治;分析
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收治结肠癌伴肠梗阻2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1岁~78岁。其中50岁以下8例,50岁~60岁6例,61岁~78岁7例。癌灶位于升结肠6例(包括盲肠部2例),结肠肝区3例,横结肠2例,结肠脾区3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3例,直乙交界处2例。病程最长2 a,最短3 d。其中2例因直肠癌保肛术后结肠癌转移复发。4例发现结肠癌肝脏转移灶。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部隐痛不适,大便不规律,便秘少,稀黏液便多,大便次数多,偶有血便,排气少,时轻时重,经对症治疗后有缓解,反复出现,均有中-重度贫血存在,未进一步检查。本组以亚急腹症确诊为结肠癌伴梗阻仅5例。
1.2 手术方式
本组根据手术中探查梗阻情况和病人的一般状况,并结合结肠癌侵犯的程度选择手术方式。其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9例,姑息性回结肠吻合术4例,横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2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5例,1例盆腔冻冻转移行结肠造瘘术。无法切除者均行病灶处取活检。术中先取出膨胀肠管置于腹腔外肠腔减压保护术野,吸净肠腔淤积物,肠管用温盐水纱布保护好后进行肿瘤切除。远端肠管用0.2%甲硝唑液通过胶管反复冲洗,助手扩肛置肛管保持远端结肠减压通畅,Ⅰ期吻合前近端肠管内加用5-FU 1.0 g灌注后再吻合。术后腹腔及吻合口处放置引流管1枚~2枚,视引流物及病人肠功能恢复情况,5 d ~1周后拔除引流管。术后保持肛管或扩肛1周后取除肛管停止扩肛,病人恢复流食少量观察。其中1例女性病人,年龄78岁,病史有2年余,慢性不规律大便,大便次数多,量少,稀粘便为主。1年前出现右下腹疼痛伴包块,在当地医院按“阑尾炎伴周围脓肿”诊疗,包块时大时小,乏力纳差,消瘦贫血明显。入院前经肠镜活检证实为结肠癌(升结肠起始部),术中见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右半与小肠及系膜广泛粘连呈团状,结肠肿块大,右半结肠挛缩成块,后腹膜较游离,行右半结肠肿块切除及小肠及系膜大部分切除术,残余空肠与横结肠左半端侧Ⅰ期吻合术。术后病人一般情况很差,1周内生命体征不平稳,经积极抗感染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综合抢救治疗,住院35天病人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口服营养吸收不良,除口服营养外,按期给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维持1年3月后死亡。死因合并心脑血管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1.3 术后并发症
切口脂肪液化感染11例,经多次引流换药后均愈合,术后肺部感染3例,尿潴留3例,术后15 d~20 d均痊愈出院,1例发生吻合口肠外瘘,该1例病人女58岁,腹壁肥胖型,急诊手术,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术后1周从引流管口腹壁周有粪样液流出,引流管不通畅,漏液局限于左腹壁下引流管口周围,经再次引流仍不畅,3周后漏口腹壁破溃于腹腔腹壁外,经多次换药引流冲洗,2月后痊愈,生活二便正常,回访3 a均正常。
1.4 术后病理
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9例,黏液腺癌3例,类癌1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6月内死亡4例,术后1 a死亡3例,2 a死亡2例,3 a后死亡5例,至今存活3例,余者失访。
3 讨论
3.1 结肠癌伴肠梗阻的诊断
临床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病史过程。我们都知道,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左侧结肠癌是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1]。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发生率约为7%~30%[1,2],但许多病人得不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肠破裂,肠瘘而威胁生命。本组大部分病人都超过72 h而入院治疗。这些病人未尽早诊治原因较多,首先,这些病人多有较长时间反复腹胀腹痛症状出现,时轻时重而忽视进一步诊疗,多为边远农村农民居多。其次,老年人便秘多也是常见症状,排气排便少也不引起注意,尤其是高龄病人对腹痛反应性差,不尽早就诊。另外,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病人对肠镜检查不了解,这些病人出现大便规律及色泽性状的改变,而与痔疮相混淆,接诊医生对结肠肿瘤缺乏警惕性,对该病诊断特点认识不足,往往误诊而延误治疗,本组中就有2例误诊“阑尾周围脓肿”而治疗。
复习文献[3,4]结合本组资料分析,结肠癌伴梗阻主要有以下特点:
(1)慢性发病过程,大部分病史长,腹痛腹胀隐隐出现,年龄偏大病程越长。
(2)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人都按一般病症诊疗,不引起重视。
(3)有阶段性排便习惯性状色泽改变,而未及早诊疗。
(4)多数病人合并有慢性贫血,营养不良等,特别是农村病人,健康意识差。
(5)病人对一次治疗好转后,而未进一步查明原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6)确诊后都属进展期结肠癌。
笔者体会:结肠癌不易早期诊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多种疾病相混淆,待临床确诊已属中晚期。
(2)医生对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症状缺乏与结肠癌联系的警惕性。有部分结肠癌的病人同时存在痔,由于两种病并存,掩盖了结肠癌的表现。因此医生对便血病人不应轻易做出痔的诊断,应详细分析便血情况并追查其真正的原因,尤其对腹泻黏液便病人要提高警惕。直至进一步检查排除结肠癌为止。
(3)缺乏在特殊情况下诊断结肠癌的警惕性。比如对青年人结肠癌更容易疏忽,而青年人结肠癌往往分化低,预后差,延误诊断时间长。文献报道5 a生存率仅为27.5%。所以发现早期结肠癌的有效办法是结肠癌的筛查。内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最佳方法。综上所述,提高结肠癌早期诊断率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和肿瘤的基因检测。
3.2 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治疗
手术作为大肠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手术范围的大小多次变化,治疗的目标始终围绕着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外科治疗的目标不能只追求生存率,更要讲究生存质量[4,5]。对右半结肠癌伴肠梗阻Ⅰ期切除吻合,已达成共识定论。而对于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术式选择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学者主张分期手术[3,4],主要原因是左半结肠易发生瘘,发生率为8%~25%,而一旦发生瘘,病死率可高达30%~50%。
本组中瘘发生1例,腹腔外瘘未死亡而治愈。我们认为只有根据术中探查情况结合左半结肠具体状况,决定是否Ⅰ期切除吻合,始终想到分期手术的可能。在此我们还注意到结肠癌病人除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外,还应注意区域转移和远处转移灶的处理。
本组中有2例病人;1例右半结肠癌并盆腔乙状结肠转移,Ⅰ期切除吻合,并转移灶姑息切除肠修补术。另1例病人发现肝转移灶,局限突出于肝表面,行转移灶肝楔形切除,术后病理证实。
我们体会: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若年轻人,体质好,梗阻时间短,是不全性肠梗阻,病情不太严重,全身状况较好,可选择性施行Ⅰ期切除吻合术,术中注意肠道清洗彻底,术前给足够抗菌素,术后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对年龄大,梗阻时间长,合并狭窄性梗阻,术前做好肠道准备,肠袢扩张明显者,先减压,后决定是否Ⅰ期切除吻合。同时根据癌性梗阻特点,结合癌灶周围病理状况,若有一定游离性,不造成负损伤情况下,尽可能Ⅰ期切除吻合或Ⅰ期切除造口术,吻合可分期进行。这样使病人减轻了瘤负荷,对病灶作了根治性切除,很大程度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本组中进行3例成功。
总之,结肠癌及结肠癌伴结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是我们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我们除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外,还应不放过结肠癌的筛查和按步骤检查,以减少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而术前积极的肠道准备,全身状况的应激改善,术中仔细彻底肠道减压冲洗,无菌无瘤操作,术式Ⅰ期或分期完成,术后全身营养支持,加大抗感染等,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严重并发症,瘘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不放弃术后辅助治疗,有利于防止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提高长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10-515.
[2]石景森. 普通外科肿瘤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2-270.
[3]沈镇宇 肿瘤外科手术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8-177.
[4]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36-539.
[5]黄志强. 现代腹部外科学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