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路径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839次
作者:陈运珍,张 勇,刘义秀 作者单位:342400 江西兴国,兴国县人民医院传染科
【摘要】 目的 为减少药液外渗,探讨Z径路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800例患者,采用普通方法及Z路径进行肌肉注射,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普通法注射400例,药液外溢352例;Z路径注射400例,药液外溢6例。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结论 提示Z路径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溢。
【关键词】Z路径肌肉注射法;普通肌肉注射法;药液外溢
2009年1—10月,我科注射链霉素病人800例中400例采用Z路径肌肉注射法,并与普法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肌肉注射链霉素为例;800例患者,其中男630例,女170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0岁。
1.2 部位 选择臀大肌,用十字定位法和连线定位法。每位病人的两侧臀部分别用普通肌肉注射法和Z路径肌肉注射法作比较,即第1天用普通注射法,第2天用Z路径法在另一侧进行肌肉注射。
1.3 注射器选择 选择长度为3.5cm的7号针头的5ml注射器。
1.4 操作方法 (1)评估:评估患者全身情况,了解患者病情、年龄、体重、治疗情况,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自理能力等。检查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瘢痕等。评估环境清洁、光线充足。拉床帘,保持患者隐私[1]。(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3)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局部定位后,用0.5%聚维酮碘消毒皮肤,直径不得小于5cm,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皮肤向同一方向绷紧,并维持到拔针。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90°角进针,深度为针柄的3/4;抽动活塞无回血后缓慢推注,注完药液后,稍停5~10s拔针,用无菌棉签压针眼处,快速拔出针头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位置还原,使针道关闭,针刺通道即变成了Z型,故称Z路径肌肉注射法。
1.5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原则。(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药。(3)注射时切勿将针柄全部刺入,以防针柄从根部折断,一旦发生断针,应尽快用血管钳将断端取出。(4)5岁以下患儿不宜使用Z路径肌肉注射法。
2 结果
采取拔针后即刻观察针眼有无药液外溢,第2天局部有无深褐色染色斑来判断。400例病人中,普通法有肉眼可见的药液外渗352例,次日有150例出现明显可见的深褐色染色斑。Z路径肌肉注射法药液外渗有6例,次日有2例可见深褐色染色斑。提示普通肌肉注射法和Z路径肌肉注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3 结论
结果表明,Z路径肌注法可防止药液外溢,不增加病人痛苦和组织损伤;易掌握,适应于消瘦,需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谢少清.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