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十二指肠巨大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后Bancroft法旷置残端3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21  浏览次数:479次

  作者:宋作军 李秀锦 作者单位:262208 山东省诸城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巨大溃疡急性穿孔修补后用Bancroft法旷置残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8月至2007年1月应用穿孔修补后用Bancroft法旷置残端术治疗十二指肠巨大溃疡急性穿孔3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残端瘘,无死亡病例。 结论 对十二指肠巨大溃疡不能切除时,用Bancroft法旷置是比较实用、有效、可靠的。

  【关键词】 胆总管 引流 吻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十二指肠溃疡位于球后壁或球下方及十二指肠降部,粘连常较重,如强行切除,易损伤胰腺、胆总管或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溃疡穿孔,行Ⅰ期胃大部切除术时处理残端更困难。作者自2003年8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十二指肠巨大溃疡急性穿孔病人38例,应用修补加Bancroft法处理残端再行胃大部切除术,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37~65岁,平均53岁;穿孔至手术时间<6h 31例,<10h 7例。本组大部分是开腹后局部炎症、水肿不严重,腹腔污染较轻的病人,穿孔直径<1cm,且溃疡瘢痕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

  1.2 手术方法和结果

  先将溃疡穿孔修补,大网膜覆盖固定后,再用Bancroft法处理残端:将胃大、小弯游离距幽门5cm,于此处夹胃钳,在胃钳远端切开胃前、后壁浆肌层,自粘膜下层分离粘膜,直达幽门环,在靠近幽门环的粘膜上行荷包缝合,结扎线外0.5cm剪断粘膜,从内面作幽门窦前、后壁肌层间垂直褥式缝合,最后将幽门窦部残端的浆肌层用丝线间断内翻缝合[1]。残端处理后行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吻合时将胃管送入输入袢达10cm。其中有2例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因穿孔大,穿孔周围肠壁水肿明显,粘连严重,溃疡修补、旷置后,于十二指肠球部切一小口置14号尿管作十二指肠引流,并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余36例均未置十二指肠引流管。

  2 讨论

  2.1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处理方法

  ⑴单纯穿孔修补术。手术安全性大,但不能解决高酸状态,约2/3病人因溃疡复发而再次手术,只适于病情危重及腹腔感染严重者。⑵穿孔修补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其优点是:①保留了支配胃窦的迷走神经运动支,从而保留了胃的正常排空功能;②保持了幽门环的完整性及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正常解剖关系;③切断了支配胃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减少了胃酸分泌。但术后常出现吞咽困难、胃潴留、腹泻等并发症,严重的出现胃小弯缺血、坏死。并且迷走神经解剖上有变异,寻找困难,切断后可能再生,复发率5%~30%[2]。因此,有主张再行胃小弯浆肌层切开术克服上述并发症。⑶胃大部切除术。作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我国已较为普及。其优点是:①切除了溃疡病灶,解决了胼胝性溃疡不易愈合问题;②切除了胃大部分,胃酸及胃泌素分泌下降,溃疡难以复发;③幽门切除后十二指肠液可反流入胃而中和胃酸。远近期效果好,病死率及复发率均很低,是目前首选术式。严格操作及优良手术技巧,可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对巨大溃疡不能切除时用Bancroft法旷置,本组38例中肛门开始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体温恢复、住院天数与能切除溃疡瘢痕病人比较,基本一致,无发生残端瘘及死亡病例,效果好,大部分病人随访1~3年未发现近远期并发症。

  2.2 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常见原因

  ⑴吻合口输入袢梗阻,致十二指肠残端压力增大;⑵十二指肠溃疡分离广泛;⑶十二指肠周围有脓肿或炎症;⑷胰腺损伤引起胰液外渗,影响残端愈合;⑸十二指肠周围粘连水肿和瘢痕严重影响愈合;⑹缝合残端技术;⑺残端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⑻十二指肠造瘘管有肠液渗出。Bancroft法处理残端不用游离残端组织,可保证血供,防止周围器官损伤。将胃管送入输入段肠袢,使残端处于无张力状态,利于残端愈合,有效地防止了引起残端瘘的各种原因。可以说Bancroft法旷置溃疡在择期胃大部切除术及溃疡穿孔修补后行Ⅰ期胃大部切除术中均是一种实用、有效、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黎螯,张肇祥,主编. 外科手术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738.

  2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4~4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