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电动起立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3-04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黄莹 王华云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郑州 450000 【关键词】  电动起立床;脊髓损伤;体位性低血压

         现对我院200706~200810收治的48例经MRI及ASIA确诊为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行脊柱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脊髓损伤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56岁,平均34.6岁,损伤部位为C4~T4。其中C45 8例,C58 26例,T14 14例。其中完全性损伤16例,不完全性损伤32例。入住我科前卧床时间为22~58d。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观察组男20例,女4例。2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  站立时收缩压较平卧时下降20mmHg或(和)舒张压下降10mmHg,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即为体位性低血压[1]。

  1.3  血压测量方法  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min后测量卧位血压。采取平卧位,暴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立位测量血压时,被测者应在卧位改变2min后进行,方法同上。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指导患者:(1)应用腹带或穿高质量长腿弹力袜。(2)坐位耐力训练:患者先从半坐位(约30°)开始,如患者能坚持30min并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则可逐渐增大角度(如45°、60°、90°),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如患者能在90°坐位下坐30min,则可进行床边坐位训练。患者可取坐位,双腿下垂,注意保证患者安全坐稳 [2]。(3)适当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仰卧位时进行肘关节屈伸、上肢水平内收外展,被动屈伸髋膝关节。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动起立床训练:采用钱璟BZLC01型电动起立床,患者从25°~30°开始,视适应情况每日增加5°~10°,2次/d,持续30min/次。        在训练前及体位改变后2min分别测血压,并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呕吐、眼黑等不适,如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立即平卧。如有不适则下次训练维持原先角度。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治疗30d,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例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30d的效果比较(略)

  注:2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对于脊髓损伤后患者,功能性电刺激诱发检查发现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加重脊髓损伤后血压调节功能受损,其可能的机制是脊髓损伤患者由于下肢瘫痪,发生体位改变时,下肢的血管失去了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造成血液在下肢的淤积,使回心血量减少[3]。由卧位到坐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组织对缺血的适应,但当患者由坐位再到站位时,不仅有相当一部分血滞留于腹部以下部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血液涌向下肢,易出现低血压及脑缺血症状,而应用电动起立床时,患者躺在倾斜台上呈一直线,视患者耐受程度逐日调整角度,日趋接近站立姿势,减少了由坐到站的中间环节[45],从而减少了大量血液在腹腔及以下部位的滞留,减少了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阻碍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进程,克服体位性低血压是康复治疗中的首要目标。电动起立床的应用减少了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家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511152.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3] 王一吉,周红俊.脊髓损伤后的体位性低血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44246.

  [4] 王子栋,徐有恒.植物神经系统生理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54177.

  [5] 王玉梅,瞿伟,俞志良,等.3种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 24(3):17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