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阑尾切除术并发早期粪瘘的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0-04-01  浏览次数:609次

    作者:潘宏波    作者单位:231600 安徽肥东,肥东县人民医院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并发早期粪瘘的防治。方法 回顾我院1998年4月~2006年4月行阑尾切除术中根部坏疽、穿孔的248例患者,术中对根部的处理,以及2例并发早期粪瘘的治疗。结果 阑尾切除术中根部坏疽、穿孔时,恰当的处理可预防早期粪瘘的发生;并发2例早期粪瘘(0.8%),均治愈。结论 阑尾根部恰当的处理对预防早期粪瘘有重要的意义;早期粪瘘经有效的处理,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阑尾切除术 阑尾根部坏疽 穿孔 早期粪瘘

    阑尾根部坏疽、穿孔时,若术中处理不当会引起早期粪瘘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身体及精神的痛苦。现回顾我院自1998年4月~2006年4月行阑尾切除术中根部坏疽、穿孔248例的患者,经术中相应处理,减少早期粪瘘的发生;对早期粪瘘有效的处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种病例共248例,其中男151例,女97例,年龄7~68岁,平均41岁,本组病例中,急性坏疽性阑尾炎46例,阑尾穿孔腹膜炎184例,阑尾脓肿12例,妊娠阑尾炎6例,术后病理均证实诊断。其中发生早期粪瘘2例,发生率0.8%。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2例早期粪瘘,1例于术后第2天引流出粪臭味液,予以通畅引流,1周后经引流管甲硝唑+庆大霉素反复冲洗,予3周后痊愈,1例术后第4天切口流出粪臭味脓液予以引流、换药,后腹壁瘘管形成,3个月后二期手术行腹壁瘘管切除术,后病愈出院,2例患者随访半年均无异常。

    2  讨论

    2.1  关于早期粪瘘的预防  早期粪瘘发生的原因多系阑尾根部坏疽、穿孔、处理不当所致。具体是:(1)阑尾基底部由于炎症水肿质地硬脆或组织已有部分坏死,结扎不牢;残端组织保留过少,造成结扎线脱落或盲肠壁荷包缝合不满意所致。(2)术中局部炎症、水肿、粘连较剧,误伤盲肠或末端回肠未能及时发现。(3)放置引流时,引流物过硬,放置位置不妥压迫肠壁引起坏死而发生。因此术中处理应注意:(1)对于盲肠壁及阑尾基底部炎症不明显的,行基底部缝扎或结扎,盲肠壁荷包缝合包埋残端,注意残端的适中、荷包大小的适中,包埋满意。(2)对于基底部及局部盲肠壁充血水肿较重者,先予基底部缝合后,再予基底部边缘盲肠做浆肌层荷包缝合收紧结扎1次,系膜残端及脂肪垂覆盖,从而防止结扎线脱落。(3)若局部盲肠壁已有坏死或穿孔,连同坏死盲肠壁一并切除,肠壁全层结扎缝合,肠壁外加Lumber缝合,系膜残端或网膜覆盖,盲肠后置软管引流。(4)对于阑尾脓肿形成,切开脓肿排尽脓液,尽可能冲洗坏死组织、切除阑尾,残端缝扎或间断缝合,系膜残端或附近脂肪垂覆盖,回盲部置软管引流。若因炎症、坏疽、粘连而解剖不清,不需强行切除阑尾,可行脓肿引流。所有病例中,腹腔积脓或积液较多者,均行腹腔冲洗后置乳胶管引流。

    关于早期粪瘘的治疗:粪瘘是阑尾切除术后的一种并发症,虽不多见,但亦时有发生。分早期和晚期两种[1]。常以早期粪瘘多见,主要表现为在术后3~7天内,行腹腔引流的引流液为粪水样液及粪臭味,未行腹腔引流的出现切口红、肿、热和疼痛,切开引流后引流液较多,有粪样渗液和(或)粪臭味。治疗:(1)腹部体征局限者:在通畅引流后,积极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2周内多可自行闭合,若2~3月仍不闭合或腹壁瘘管形成,考虑手术闭瘘。(2)腹部体征扩散者:在通畅引流后,积极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后,必要时开腹探查。(3)瘘口引流量大时按肠瘘处理。笔者体会现在各级医院中常认为阑尾切除术是“小手术”多由年轻的住院医生手术,在对于阑尾根部坏疽、穿孔时,由于缺乏处理经验,不妥当的处理常可引起早期粪瘘的发生,值得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1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