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慢性窦道的病灶清除治疗
发表时间:2010-10-15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周先贵,刘中海,张涌
【关键词】 性感染
体表慢性感染,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窦道形成、溃疡形成,部分患者经反复清创、引流等治疗,感染灶仍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患者因此痛苦、不便。1997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31例体表慢性窦道患者,经扩创、引流治疗,仍经久不愈,后采用病灶清除手术,一期缝合伤口,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16~67岁;病程1个月以上12例,2个月以上17例,病情反复1年以上2例。其中体表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窦道形成11例:乳房脓肿2例,大腿脓肿5例,臀部脓肿4例(不洁注射而致),该4例中2例反复复发性臀部感染,多次切开引流;腹部手术后伤口感染窦道形成14例:阑尾化脓性感染术后9例,外伤性肠破裂术后4例,子宫全切术后1例;软组织挫裂伤清创缝合后伤口感染,窦道形成6例:大小腿5例,腰骶部1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感染灶的大小和部位,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切口的大小、方向据原伤口的方向、窦道的走向决定。于周围组织梭形切除窦道,清除伤口内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及周围硬化的瘢痕组织,清除伤口内缝线及异物肉芽肿,然后用生理盐水,3%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再以0.5%碘伏清洗伤口,伤口一次全层缝合,伤口内不置引流条。
1.3 结果 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及换药治疗,伤口无红肿及分泌物,31例伤口均一期愈合,伤口12~14天拆线。
2 讨论
本组病例慢性窦道的发生,多见于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有感染、污染、创伤、伤口内异物等局部因素,组织损伤时,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缺血,组织抗感染和修复的能力减弱或丧失。其组织学特征是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病变部位明显的纤维化和局部组织破坏及细胞增生[1]。病变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机体产生防御反应的同时,局部可呈超敏状态,易发生变态反应,本组中4例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可能与此有关。炎症介质的作用,增加了局部炎症、水肿、疼痛的发生。原伤口内的不吸收线结,成为细菌的藏身地及组织内的异物、窦道引流不畅、引流不当、窦道口过早愈合等,是炎症持续、复发的原因之一。
慢性窦道,部分患者经搔刮、引流、局部用促生长剂等方法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治疗,窦道壁纤维硬化、苍白,或窦道肉芽组织暗红、水肿,血液循环差,且伤道内坏死组织、瘢痕组织及线结经换药不易彻底清除,感染灶经久不愈或愈后复发,病程迁延。外科感染总的治疗目标是制止病原菌生长,以及促使机体的组织修复[2]。慢性窦道采用病灶清除治疗,切除了坏死组织、不健康肉芽组织及周围硬化的纤维组织,局部血运得到改善;同时清除了伤口内的线结及异物肉芽肿;适当的伤口冲洗,清洗了残留或污染的细菌及细小的凝血块,在局部创造了伤口愈合的条件,符合感染的治疗原则。比较而言,病灶清除治疗更彻底,治愈时间相对缩短,消除了感染复发的潜在因素。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对体表慢性感染长期不愈,如:体表慢性溃疡、小面积褥疮及感染伤口延迟愈合等应用该方法,亦取得较好效果。随访病例无复发。
治疗中体会如下:(1)手术时机:炎症局限,无急性炎症,无明显脓性分泌物,一般情况良好。乳房窦道伴有乳瘘者,终止泌乳。(2)窦道鉴别:腹腔手术后腹壁伤口感染形成的慢性窦道,须与因肠瘘引起的窦道相鉴别,治疗方法不同。(3)切除范围:复杂窦道或窦道较长,可通过造影、美兰染色等方法,显示窦道走向,彻底切除。切下的窦道组织送病理检查。(4)伤口缝合:伤口清洗完毕,一次全层缝合,过深的伤口皮下以可吸收线(PGA)缝合数针,消灭腔隙及积液的可能,伤口内可不置引流条。(5)术后治疗:局部换药,观察伤口情况,全身适当抗生素治疗,适当的支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者,予以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秉栋,张人立.病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89.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5.
作者单位: 221300 江苏邳州,中铁二局二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