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鼻窦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10-10 浏览次数:1727次
急性鼻窦炎诊断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问题,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长期感冒的症状易混淆。一项研究在评估疑有急性上领窦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时发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升高是诊断急性上领窦炎的有用标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3月一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鼻窦炎患者。纳人标准:年龄>18岁,有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 mgj L。排除标准:复发性急性鼻窦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或任何可能会影响CRP水平的慢性疾病,怀孕,症状超过4个星期的患者均排除。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如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的变化)或下呼吸道感染的迹象(如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证实)。患者被要求8周后返回回访,并允许使用弱镇痛药如对乙酞氨基酚。抗生素的使用则依赖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研究期间其他的医疗行为不被允许。
1.2方法
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习惯、症状持续时间(面部疼痛天计算)及最初疼痛评分均被记录。疼痛评分系统范围为0^}5分,5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此评分系统已被用于其他研究中,并被发现对急性鼻窦炎诊断和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非常有用习。CRP水平采用清晨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肺功能采用肺活量测试进行评估,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最大中期呼气流量(MMFR)和呼气峰流速(PEF)。要求患者记录他们在首次就诊后出现面部疼痛的天数,在最后1次就诊时需进行疼痛评分,检测CRP水平,重复测量肺活量。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Wilk-Shapiro用来检验肺功能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检验并计算相关系数r,PG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75例患者被纳人研究,平均年龄41岁,女性占7800,吸烟者占2300。进人研究之前疼痛的平均时间为6d(},7>,进人研究后,疼痛的平均时间为7d(5,11)。在进人研究之前的平均疼痛强度为4分(3,5>。最后1次就诊时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完全恢复。首次就诊时CRP水平为21 mg/h(15,23),后续CRP水平均达到正常(C 8 mg/I_)o Wilk-Shap
2.2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患者首次就诊时的MMFR和PEF较最后一次就诊时显著改善,而FE V:和FVC无明显变化。CRP水平和MMF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6,P}0.05),CRP水平与PEF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30,P}0.05)o MMFR和PEF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6,P}0.05),疼痛评分与MMFR或PEF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9,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表明无过敏史、花粉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急性复发性鼻窦炎的急性鼻窦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肺功能呈暂时性的显著减少。肺功能中的MMFR和PEF出现明显下降,而FEV:和FVC没有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小气道阻塞和空气滞留引起的。我们没有测试轻微小气道阻塞在吸人支气管扩张剂后是否可逆。亚临床气道阻塞的发现还需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FEV:和FVC无显著变化的原因可能是FEV,和FVC对小气道疾病的敏感性弱,人选患者的数目太少,以致影响差异性检测。因此,我们拟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来确认此研究结果。CRP水平升高与MMFR下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小气道有可能有炎症。Brugman和同事开发的兔模型用来研究鼻窦炎引起下呼吸道变化的机制,他们认为下呼吸道的引流物可能导致气道功能发生变化,比如支气管反应性的变化,但它是否是介质、细胞因子,或其他因素都不明确,是否是鼻窦炎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后直接进人下呼吸道也没有明确。一些患者的慢性鼻窦炎和慢性肺部感染的特点即所谓的鼻窦支气管综合征是公认的。鼻窦支气管综合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倾向和宿主呼吸道防御系统的不足。
有研究表明川鼻呼气流量的下降与急性上领窦炎的诊断有关,但没有进行呼吸量的测量。相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急性鼻窦炎和哮喘高度相关.本研究表明急性鼻窦炎伴随着肺功能变量MMFR和PEF暂时的显著性减少,可能由小气道炎症及反应机制引起,还需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证实本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Fokkens W,Lund V,Bachert C.EAACI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executive summary[J].Allergy,2005,(05):583-601.
[2]Hansen JG,Schmidt H,Rosborg J.Predicting acute maxillary sinusitis in a general practice population[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5,(6999):233-236.doi:10.1136/bmj.311.6999.233.
[3]Kim JS,Rubin BK.Nasal and sinus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OPD,2007,(02):163-166.doi:10.1080/15412550701341228.
[4]Bachert C,Patou J,Van Cauwenberge P.The role of sinus disease in asthma[J].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06,(01):29-36.doi:10.1097/01.all.0000200504.54425.0e.
[5]Hansen JG,Schmidt H,Grinsted P.Randomised,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penicillin V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axillary sinusitis in adults in general practice[J].Stand J Prim Health Care,2000,(01):44-47.doi:10.1016/j.psyneuen.2008.12.016.
[6]Brugmau SM,Larsen GL,Henson PM.Increased lower airways responsiveness associated with sinusitis in a rabbit model[J].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s,1993,(02):314-320.
[7]Blomgren K,Hyten M,Pellinen J.Diagnostic accuracy of acute maxillary sinusitis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Care,2002,(01):40-44.doi:10.1080/028134302317282734.
[8]Greenberger PA.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rhinitis/asthma complex[J].Allergy Asthma Proe,2003,(06):403-407.doi:10.1111/j.1600-0706.2009.17723.x.
[9]Osur SL.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asthma and sinusitis:a review[J].Annals of Allergy,Asthma&Immunology,2002,(06):553-560.doi:10.1016/S1081-1206(10)6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