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切除颅咽管瘤1例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35次
作者:王萍,程靖宁【关键词】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临床并不多见的颅内肿瘤,2005年我科收治1例,并成功地在鼻内下切除,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4岁,因“头晕1年,食欲不振,怕冷6个月,乏力,恶心、呕吐1个月余”,先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住院后检查:有低钠血症,血质醇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诊断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给予氢化考的松、强的松、甲状腺素片,相继应用15天后,见症状略有缓解,行垂体MIR检查示:鞍区呈圆形信号区。考虑垂体肿瘤,伴瘤内出血可能。我科医生会诊:根据MIR所示结果及临床表现考虑为无功能腺瘤,因垂体较大引起压迫症状。准备手术切除,故转入我科治疗。该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尤以下蹲后起立明显。6个月前出现怕冷,食欲不振,并渐消瘦,体重下降约10 kg。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不能进食,曾在县医院检查电解质有异常(血Na+下降),治疗未见效果后转入我院。既往在出生后2个月时因头外伤行脑部手术。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体温36.5 ℃,脉搏55 次/min,血压110/80 mmHg,呼吸平稳,神志淡漠,毛发稍稀疏,面色苍白,轻度贫血貌,右眼视野缩小,心肺未见明显异常。鼻腔及鼻咽部检查未见异常。各项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鼻内镜下经蝶窦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全麻,将左中鼻甲向外骨折,充分暴露嗅裂,于后鼻孔沿中线开放蝶窦前壁,并凿除部分鼻
中隔后缘和蝶窦鹰嘴,充分开放蝶窦前壁于蝶窦正中凿开,开放蝶鞍,随即见黄绿色水油状混合液流出,其中夹杂胆固醇结晶样物。见垂体被积压推向前,体积明显缩小,并伴有表面钙化,鞍底亦有钙化沉积,鞍隔光滑完整。予垂体刮匙仔细刮除,庆大霉素冲洗术腔,检查蝶鞍内光滑,鞍隔无破损,明胶海绵填塞蝶鞍,碘仿纱条填塞蝶窦和鼻腔。术后送病理。术后及病理证实明确诊断为颅咽管瘤。术后给予抗生素静点预防感染,弥柠片口服纠正尿崩症,等支持对症治疗,15天出院,1个月后复诊,尿量已恢复正常,已无头晕、怕冷、乏力、恶心、呕吐症状。6个月后复诊,面容红润,精神状况好,体重增加5 kg。已能正常工作。
2 讨论
颅咽管瘤发病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4%~7%,以10~20岁最多见,约占儿童和少年颅内肿瘤的50%。蝶鞍内颅咽管瘤约占蝶鞍内肿瘤的1/3。此瘤向上生长到达鞍隔以上,压迫视神经交叉的前方或后方,甚至突入第三脑室,压迫丘脑下部。囊壁呈壳样钙化,手术时见肿瘤内为绿色液体。成人颅咽管瘤多为实质性的,可有视力和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减退。发育停滞,约1/3病人呈尿崩症。此病多为良性,但危害性大,应及早诊断与治疗。诊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病人出现一些内分泌异常,视力、视野改变,蝶鞍出现扩大变形,并非是由于垂体腺瘤所致。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及内分泌疗法等。手术方法有开颅及经蝶窦切除肿瘤。开颅手术由于创伤大,患者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患者多有恐惧心理。经蝶窦手术,过去由于受条件(包括抗生素、手术设备、诊断技术等)的限制,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手术切除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现在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及外科观念的转变,颅咽管瘤等颅内手术已向低创伤高精度方向发展。鼻内镜下经蝶窦进路切除颅内肿瘤日臻完善,已深受广大患者认可[1,2]。
[参考文献]
1 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6-487.
2 韩德民,周兵,张罗.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6.
作者单位: 1 132001 吉林吉林,吉林市医院
2 北京,北京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