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92次
作者:刘杰【关键词】 鼻内镜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治疗方法多种多样[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鼻腔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法,此法患者痛苦大,且易引起一些并发症[2]。我科应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2001年6月至今,治疗鼻出血病人125例,其中男86例,女39例,平均年龄17~28岁。125例鼻内镜检查结果:出血部位于鼻中隔黎氏区40例,占32.0%;鼻中隔偏曲处28例,占22.4%;鼻中隔中后部12例,占9.6%;下鼻甲前中部6例,占4.8%;中鼻甲前中部4例,占3.2%;下鼻道21例,占16.8%;鼻腔底部8例,占6.4%;鼻咽静脉丛6例,占4.8%;均为单侧鼻腔出血。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或半仰卧位,用吸引器消除鼻腔内血块及分泌物,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置入0°或30°鼻内镜(杭州尖端公司产)检查鼻腔,先检查鼻中隔面,包括黎氏区、嗅裂区鼻中隔面及鼻中隔中后部;鼻腔底及下鼻道;鼻后着重检查中鼻、中下鼻甲后端及鼻咽部。若为非活动性出血点,可疑出血点,可用无创吸引器检查。对黏膜糜烂面、血凝块附着及血管充盈扩张的部位,应用湿棉片轻拭,仔细检查黏膜情况。出血明确后,采用长春产的24550 MHz微波治疗仪,调节微波输出率30~40 W。根据病变和出血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微波探头,对血管破裂口明显,出血量大者可用针形探头直接凝固血管破口后,再在出血点四周点状热凝,以阻断周围血供。对于弥漫性黏膜糜烂出血,用短粗探头点状热凝各个出血点,使黏膜变白。术后用四环素眼膏涂擦创面,对于下鼻道后部和鼻腔底部、鼻咽静脉丛部位的出血,用微波治疗后,填入凡士林纱条48~72 h。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治疗鼻出血的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
2 结果
125例患者中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一次治愈的病人117例,占93.6%;术后少许渗血,再重新填塞3例,占2.4%,鼻中隔偏曲处出血5例经微波治疗无效行鼻中隔矫正术,占4.0%。经随访3个月,无一例再出血。在治疗过程中无心脑血管意外、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腔黏膜坏死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出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病,儿童和青年人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和黎氏区。中老年病人发生于鼻腔中后部和鼻咽静脉丛、鼻中隔后部的小静脉出血。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鼻腔填塞,由于鼻腔结构复杂,很多地方不能直接显露,凡士林纱条填塞不到位。在填塞过程中易损伤鼻黏膜,而发生糜烂。盲目的填塞,对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心脏病病人、凝血功能差的患者,不但痛苦大,且不能及时压迫止血[3]。
迅速找到出血点是治疗鼻出血的关键。鼻内镜由于采用冷光源并具有各种视角,可以对原受视野限制的病变,进行明视下检查,尤其是嗅裂部和下鼻甲后端的出血。我们在临床中应用鼻内镜依次检查鼻腔,依照从前向后、自上而下,先检查鼻中隔;再检查各鼻甲、鼻道和鼻顶;最后检查鼻咽部。根据患者年龄着重检查鼻出血部位。鼻腔如狭窄,可将下鼻甲骨折扩大视野。下鼻道穹隆部后端是鼻内镜易漏检或难以检查的部位,此处应着重检查。鼻内镜下可见表现为局部黏膜隆起或隆起的黏膜上有肉芽、血管扩张,用吸引器或枪状镊触之可见搏动性出血点,确诊后即可在鼻内镜下刮除。然后用微波热凝基底部。微波热凝治疗鼻出血的机制是通过交变电磁场作用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在瞬间达到高温,产生变性凝固,从而使血管闭塞止血。微波热凝较电凝、激光、冷冻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安全性高、术后组织反应轻等优点。
总之鼻内镜具有视野广、光线亮、多角度、便于镜下直接操作、不留盲区等优点。准确地发现出血点后,实施微波热凝止血,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术后反应轻、疗效好,极大地减少了医源性的损伤,符合目前微创治疗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175.
2 吉庆家,秦学铃,梁传余.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2,9(6):325-327.
3 颜永毅,许荣,封新荣,等.鼻内窥镜下寻找鼻腔深部出血点的体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5):383.
作者单位: 434300 湖北公安,公安县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