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腔粘连成形术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12  浏览次数:811次

  作者:叶征华,高健  作者单位:湖南安乡,安乡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关键词】 鼻腔粘连

  由于微波,激光在鼻腔中的广泛应用,术后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常有发生,而且严重影响鼻腔功能,我科近年收治严重者3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8月~2006年4月共收治鼻腔粘连54例,将其中严重者31例作为统计报告。男14例,女17例,年龄15~52岁,平均年龄28岁。全部患者均有鼻塞、不同程度头昏痛。前鼻镜检查:全部有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偏曲侧与下鼻甲粘连较严重,下甲前端内侧面13粘连者12例,中端内侧面13粘连者19例,而对侧下甲与中隔轻粘连者有20例。整个病例中有18例接受过一次粘连术分解手术。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人采用局麻,均在鼻内镜监视系统下操作完成。

  1.2.1 先行鼻中隔矫治术 局麻后,用鼻内镜直剪仔细将下甲与鼻中隔分解开,在鼻中隔偏曲前0.5cm作垂直黏膜切口,用中隔黏膜刀分离出偏曲部位,给予切除矫治,切口黏膜可不做缝合。

  1.2.2 下鼻甲缩小术 局麻后,在下鼻甲前端作垂直黏膜切口,最好直接用鼻中隔黏膜刀切开,沿下鼻甲骨面将黏膜与下甲骨作指套状分离,先分离内侧面,再分离下缘及外侧面,再将下甲骨下缘切除13,整复下甲,见下鼻甲自然圈缩变小。对侧下甲有粘连者,作同样处理。术后鼻腔作凡士林纱条填塞,48h后分次取出,鼻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时7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通气良好,头痛消失,前鼻镜检查鼻腔无粘连,能看见部分中鼻甲,通过后鼻孔看到部分咽后壁。改善:自觉通气有改善,鼻塞、头昏痛间有发生,前鼻镜检查无粘连,能看到部分中鼻甲,看不到咽后壁。无效:通气,头昏痛无改善,但鼻腔无粘连。

  2.2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时间,术后3个月,显效16例,占51.6%;改善13例,占41.9%;无效2例,占6.4%,总有效率达93.5%。

  3 讨论

  鼻腔微波,激光术后发生粘连,其见下列因素:(1)病变范围过大,创面肿胀严重,造成拥挤;(2)术后换药时间过短或不及时;(3)鼻中隔偏曲,下甲肥大,鼻腔狭小。本组病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而且偏曲侧粘连严重,这也说明,病者为了追求手术效果,术中易加大治疗量和范围,又因术腔侧相对狭小,易损伤中隔黏膜,是造成粘连的原因。

  手术基于解除粘连,除去病因的认识,设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下鼻甲缩小进行治疗。近年来鼻科学者注意到鼻前部的“鼻瓣区”,即由鼻侧软骨、下鼻甲前端及相对应的鼻中隔前部组成。其提供的阻力约占全部阻力的50%。有研究表明,单行鼻中隔矫正术可使鼻腔通气增加1倍多[1]。因此矫治鼻中隔,缩小下鼻甲,开大总鼻道是解除鼻腔粘连,恢复鼻腔正常气流动力学的最合理措施。笔者体会,鼻中隔矫治,只作局限性的,在偏曲前端0.5cm做手术弧形垂直切口,用鼻中隔黏膜刀分离出偏曲部位,用钩突刀切开软骨,再分离切除软骨,极为方便。下鼻甲缩小,特别注意保护下甲黏膜。鼻腔外侧壁,特别是下鼻甲前端黏膜最薄,不到0.1cm[2],而且已有创伤,分离时极易穿破。笔者体会,手术时,局部注射麻药,使黏膜隆起肥厚,用鼻中隔黏膜刀分离,很方便。切除下鼻甲骨,剪刀很难操作,使用鼻内镜小号息肉钳咬除,有时只将咬碎即可,下甲就会自然圈缩变小,黏膜不易损伤。

  鼻塞是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常用缩小下鼻甲进行治疗,过去多用切除、烧灼、凝固破坏等非生理性手术治疗,对鼻腔的过滤、加温、湿润、纤毛运动者有影响,笔者使用黏膜下切除下鼻甲骨,缩小下鼻甲,虽然不符合微创手术原理,它却避免了上述手术的缺点,获得了总鼻道的宽畅,解除了鼻腔粘连和鼻塞,不失为一种生理性手术。本组手术有效率达92%,无效者可能是血管运动性鼻炎病因复杂所致。另外,未发现到嗅觉减退和萎缩性鼻炎,可能是统计病例过少,或观察时间不够。

  【参考文献】

  1 Constantion MB,Clardy RB.The relative in portance of septal and nasal valvular surgery in correcting airway ob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rhinoplasty.Plast Recontr Surg,1996,9838-54.

  2 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