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出血及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636次

  作者:赵宇飞  作者单位:晋城市沁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晋城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出血的各种病因,依据不同的病因准确使用止血方法,减少在治疗过程中的盲目性。方法:对136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结果:136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经过仔细检查出血部位、分析不同原因、给予不同的止血方法后均可达到止血的目的。随访6个月~12个月,治愈117例,占86%,好转19例,占14%,疗效显著。结论:不同的止血方式、添塞材料的种类、止血操作技巧、出血的部位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等均可影响止血效果。

  [关键词] 鼻出血;止血;鼻腔填塞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危症之一。据文献报道,有60%~70%的人一生至少发生过一次鼻出血,可出现于各种年龄、时间和季节。鼻出血可由鼻病引起,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鼻出血可自止或经常规治疗后停止,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处理不当,仍频繁出血,给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近年来所收治的136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各种病因及止血方式,以总结经验,提高止血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病例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8岁~70岁。45岁以上72例,占53%。发病时间不定,发病季节以秋冬稍多82例。本组患者鼻出血部位分布见表1。136例鼻出血患者,大多数经家庭简单止血处理或曾于外院门诊治疗,治疗无效,再次以鼻出血求治。出血原因:黎氏区毛细血管扩张64例,鼻中隔疾患21例,鼻部炎症20例,高血压或动脉硬化20例,鼻外伤或手术8例,鼻部良性肿瘤2例(如:鼻部出血性坏死性息肉),原因不明1例。全部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肝肾疾病。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黏膜情况、出血原因及出血量等,选择不同的止血手段。局部治疗:用浸用1%麻黄素的棉片填塞鼻腔,也可采用明胶海绵填塞出血点或根据出血点、性质选择微波或硝酸银局部烧灼或硬化剂注射。若止血效果不佳可改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一般在24 h~48 h内抽除。填塞时应注意操作方法与技巧,为减少患者的痛苦,填塞时可用于填塞侧鼻腔喷入少许1%的卡因。应根据出血部位进行自后向前、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的层次紧压填塞,而不能仅填塞鼻腔前部。若为鼻腔后部出血且量稍多时,则可采用手术治疗。视病情选择黏软骨膜下剥离划痕术、鼻中隔矫正术等。若出血较多、病情危重时可考虑血管结扎术(如颈外动脉结扎术、筛动脉结扎术、上唇动脉结扎术等)。另外,在进行止血局部处理的同时,还应注意辅以全身治疗:嘱半座位休息,给予止血药、抗生素、补液等治疗,必要时给予输全血。鼻出血患者多数情绪紧张,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以减少出血和心理安慰治疗。本组136例病例中,经认真检查出血点,明确止血方法后,采用分级治疗的同级或升级治疗[1],均取得较好疗效。其中,采用前鼻孔填塞52例,明胶海绵填塞出血点、局部烧灼、硬化剂注射39例,采用微波治疗21例,鼻中隔黏软骨膜剥离划痕术14例,前后鼻孔填塞4例,鼻中隔矫正4例,手术摘除出血性息肉2例。

  1.3 疗效标准 治愈:全身情况良好,贫血基本纠正,原因查明,鼻出血停止3 d,鼻黏膜恢复正常;好转:出血已止,全身情况改善,鼻黏膜正在恢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随访6个月~12个月,治愈117例,占86%;好转19例,占14%,疗效显著。

  3 讨论

  在本组病例中,鼻中隔出血101例,占74%。鼻中隔的易出血区(即黎氏动脉丛及克氏静脉丛)血管丰富、表浅,而非薄的黏膜和其下的软骨及其相贴甚密切,故遭受外伤时,对血管的缓冲保护作用极差,血管的自行收缩能力也很小。因此,易受损出血。鼻中隔偏曲,嵴突或棘突处黏膜干燥,血管易于破裂,引起出血。高血压、动脉硬化者20例,占15%。多见于中年以后的患者,出血部位大多在鼻腔后部下鼻甲之下,即吴氏鼻鼻咽静脉丛,或鼻腔前段近鼻顶处。此类患者出血较剧,应引起重视。慢性鼻部炎症20例,我们认为可能和毛细血管脆性有关[2]。另外,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也是鼻出血的常见病因,本病例中未遇到。总之,鼻出血患者在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全身疾患的病因治疗。在鼻出血的治疗上,盲目填塞止血是造成止血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填塞止血前应查明出血点,对于大量出血难以找到出血点的患者,可适当应用血管收缩剂或加用电吸引法清理鼻腔,自上而下、从内侧壁向外侧壁依次快速寻找出血点,避免盲目性。在本组病例中,很多患者反复填塞,但仍有出血,这是因为反复填压可使局部缺血,黏膜糜烂、坏死,加重出血;填压时间过短,影响血管闭合,也易反复出血。如若上述方法无效,可采用碘仿纱条进行填塞,可连续放置1周时间[3],不易引起感染。对前鼻孔填塞无效,且出血部位较后者,可改用后鼻孔填塞。此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体型,鼻咽腔、鼻腔大小选择后孔纱球大小,纱球引线必须牢固固定,以防因患者吞咽动作松动,失去压迫止血作用。对于出血点在鼻中隔黏膜上,而鼻中隔无病变且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行鼻中隔黏软骨膜剥离术。在此手术中,剥离开黏软骨膜后,可在剥离的软骨膜上行划痕术,这样可使鼻中隔黏膜的各条血管被切断,增强止血效果,而且在填塞纱条时,应使纱条平贴鼻中隔面,保护黏膜,也避免黏膜推起,提高止血效果。对于鼻中隔有嵴突或棘突者,填塞止血时,易被器械损伤,此时填塞更应小心谨慎,避免造成新的出血。如为棘突,填塞时应从其上下并呈弧形绕向其后方将纱条填入,形成以棘突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压迫止血;若为嵴突,可改为从顶到嵴,从嵴到底的双层“之”形层次填塞,以避免器械造成的凸面损伤,加重出血。对于鼻中隔偏曲并反复大量出血者,可在纠正急性失血同时行急诊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医生治疗的技巧及经验也可影响止血效果。如后孔栓子的大小选择、鼻腔引线固定不牢、前鼻孔填塞不紧、对鼻腔解剖不熟悉等均可影响止血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多练、多动手等。另外,大多数患者因恐惧致精神紧张,亦可加重鼻出血。因此,治疗上应辅以镇静药物和心理安慰,以利于消除恐惧、稳定情绪,有助止血,并且要注意全身、内科疾病的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总之,对于鼻出血的患者,应根据鼻腔的出血部位、出血程度,选用不同的止血手段。对于较严重的出血应采取逐步升级治疗,即1%麻黄素棉片填塞、烧灼、硬化剂注射到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等。这样可以避免止血的盲目性,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对于顽固性鼻出血,必要时可行患侧颈外动脉结扎术或转上级医院治疗。近年来,国内已有应用射频双极电凝、KTP激光、YAG激光[4]、内镜下电烙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栓塞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据文献报道均有较好的疗效[5,6],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基层医务工作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红彦,崔永华,高起学.鼻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分级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10(6):352.

  [2] 韩畅宇,谢涛,陆平.银川地区253例鼻出血患者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12(1):39.

  [3] 刘新华,师克忠,文桂芳.改进鼻腔填塞法治疗鼻腔后部严重出血[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4):180.

  [4] 钱宝和.鼻内窥镜下YAG激光治疗鼻出血200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12(12):565.

  [5]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6] 沈艮祥.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