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手术加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78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陈卫明,王显红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北 咸宁

  【关键词】 手术 射频 变应性鼻炎 鼻中隔偏曲

  2004年以来,我科选择性的对变应性鼻炎(AR)并鼻中隔偏曲的78例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及鼻腔黏膜射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符合2004年兰州会议制定的AR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19~55岁,平均32.7岁;病程4~20年,平均9.4年。均有常年发作性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抗原皮肤实验和鼻内激发实验阳性,全部患者均接受减充血剂、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免疫脱敏等系统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1%利多卡因10ml加盐酸肾上腺素5滴行鼻中隔软骨膜下浸润麻醉。于0°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切除偏曲的软骨和骨性部分。选用东莞GKSPI行耳鼻喉科双极射频治疗仪,设定主机能量为5级,在下鼻甲下缘根据下鼻甲大小将其分为前后2部分,每部分打1个孔,将射频电极插入下鼻甲,沿其长径方向在黏膜下推进约1cm,当打孔至所需深度后,射频电极不动,激活射频8s,缓慢抽出电极,然后设定主机能量为4级,激活射频消融鼻丘及鼻中隔前上区域黏膜。缝合切口,膨胀海绵填塞鼻腔。2d抽出鼻腔填塞物,5d后拆除缝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兰州)进行评定。

  2 结 果

  全部病例1周后清理鼻腔,黏膜肿胀逐渐减轻,分泌物减少,打喷嚏、清水样涕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后显效51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7.2%,未见手术并发症,无其他不适。

  3 讨 论

  AR是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目前认为鼻腔的副交感神经除翼管神经外,还有筛前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它是鼻腔主要的副交感神经。筛前神经分中隔支与鼻外侧支,其对鼻黏膜血管舒缩和腺体的分泌起调节作用。鼻中隔的筛前神经经副交感神经纤维有时可进入筛骨垂直板内然后再穿出,供给鼻中隔前上部的浆液性腺体。由于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腔机械性阻塞,使两侧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的刺激,即鼻腔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引起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因此鼻中隔偏曲与AR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AR患者下鼻甲前方基底膜部有植物神经通过,为变应性鼻炎下鼻甲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之一。下鼻甲黏膜下存在着丰富的胆碱能神经节细胞,其对鼻甲黏膜的血管舒张、下鼻甲腺体的分泌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鼻丘被认为是变应性鼻炎发作的扳机点和敏感区之一。我们根据以上的诱发因素,选择性对AR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及鼻腔黏膜(鼻丘、下鼻甲黏膜)射频治疗,解除了鼻腔机械性阻塞,去除了不良刺激,改善鼻腔通气。手术破坏了筛前神经的中隔支部分副交感纤维;筛前神经分布区域和鼻丘及下鼻甲黏膜经射频治疗后,瘢痕愈合,使该区域的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阻断了异常反射途径,使乙酰胆碱分泌和P物质分泌减少,血管通透性降低,腺体分泌减少,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