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刮除术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1-12-14 浏览次数:609次
作者:金波 作者单位: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摘要】 目的: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手术优缺点的比较,推广鼻内镜下的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对49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者在术中观察比较,以出血多少、切除病变是否彻底等方面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所有患者在前期传统腺样体刮除术时均见出血较多,病变切除不彻底,黏膜损伤大,不能达到彻底治疗目的,鼻内镜下切除残余的腺样体迅速、出血少、黏膜副损伤小,病变切除干净,无明显残留,达到手术的目的与效果。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已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鼻内镜;腺样体切除;传统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例患儿中,男37例,女12例,年龄3.5岁~12岁,平均年龄6.7岁,均因睡眠打鼾、呼吸费力、鼻塞、听力下降等症状就诊耳鼻喉科,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多动、张口呼吸、多汗等。主诉自幼打鼾8例,病史持续3 a左右23例,7岁~10岁以上患儿有晨起头痛、乏力、口干、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急躁等白天的非特异性行为异常,常规检查可见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的上气道狭窄,所有患儿均摄头颅侧位片显示腺样体完全或部分塞鼻咽通气道。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戴氏开口器开口,头后仰,扁桃体肥大者先行扁桃体切除术,压迫止血后,以70°鼻内镜检查鼻咽腺样体,仿传统腺样体刮除术,以腺样体刮刀舌正中向上达鼻咽顶,顺势向后下刮除腺样体,可重复2次~3次刮出大部分腺样体,以纱球压迫鼻咽部创面止血5 min,取出纱球后,导入70°鼻内镜,观察鼻咽部腺样体切除情况,在监视器下以弯头吸割钻,清除残余腺样体,止血,结束手术。
2 结果
经1次~3次刮除腺样体后,在鼻内镜监视系统观察,所有患儿的鼻咽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腺体,其中以咽鼓管圆枕周围最多见,以下依次为鼻咽顶、鼻咽后壁,部分因刮除力度过大,鼻咽后壁可损伤较深,在鼻内镜监视下,以动力系统吸割钻细心切除残余腺体,尤其是可精确切除咽鼓管圆枕周围腺样体,减轻咽口的压迫,亦可轻松切除鼻咽顶的腺体,创面出血明显少于刮刀切除创面。
3 讨论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同时存在,是引起儿童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最常见的原因[1]。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致鼻咽、口咽处狭窄是导致患儿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多汗、不安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故腺样体肥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一经确诊,应尽早施行腺样体手术[2]。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许多医院均可行常规的手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也不容乐观。以往传统的手术在表面麻醉,甚至无麻醉的状态下行腺样体刮除术或/和扁桃体挤切术,患儿的痛苦大,精神打击对今后的影响无法评估。无论全身麻醉还是表面麻醉,手术出血多,且由于鼻咽位置隐蔽,均只能采取盲目的腺样体刮除,鼻咽顶及两侧均易残留腺体组织,术后时有复发或鼻塞打鼾症状不能改善,由于怕损伤咽鼓管咽口黏膜致使医生对腺体两侧不敢过多切除,所以因腺样体肥大致渗出性中耳炎的患儿不能得到有效治疗。20世纪90年代后,鼻内镜下鼻、鼻窦、鼻咽等手术的开展具有鼻科手术划时代的意义,解决了手术盲目性、粗糙性、并发症多等弊病,术中可以看到传统腺样体刮除术不仅出血多,而且不能彻底切除腺体,在咽鼓管圆枕周围、鼻咽顶等处常残留腺体,不能达到手术效果,致使听力下降、打鼾等症不能有效治愈,甚至导致咽鼓管咽口损伤,造成狭窄甚至堵塞,引起严重的渗出性中耳炎,影响听力。鼻内镜下以动力系统吸割腺体切除腺体彻底干净,出血少,周围黏膜损伤明显减小,已是一种常规的手术方式,在市级以上医院已广泛开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何晓松,柳友华,等.儿童腺样体肥大110例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6.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咽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8349.